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出现了收藏、研究古钱币的热潮.著名钱币收藏家鲍康,有一次路过一家人的门前,见挂的竹帘用一个铜钱拴住.他一眼看出这个半露"娇容"的铜钱不同一般,就与主人商量换一个大钱拴竹帘,主人欣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2.
铜钱趣题     
在“花之国”里,大宗买卖用的是金锭,上面印有日期和钱庄主人的名字。但是平时通用的货币是银钱和铜钱。普通银钱和铜钱的厚度是变化无常的,有时2000枚银钱叠在一起的厚度还不超过3  相似文献   

3.
三问三答     
第一问:为什么白天从竹帘外看不见室内的物体? 答:人眼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由于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白天,室内不开灯,室内比室外要暗.室外的自然光照射到竹帘的表面,有一大部分入射光被竹帘反射并进入人眼,使人看到竹帘.还有一小部分穿过竹帘的缝隙进入室内,照射到物体上,这些物体再将入射光反射到竹帘的内表面,内表面又将大部分光反射回室内,由竹帘缝隙射向室外的光线就更少了.对于室外的观察者来说,竹帘外表面反射到眼睛里的光线比室内物体反射到眼睛的光线要多得多.所以从竹帘外看不清或看不见室内的物体.  相似文献   

4.
酒楼雅座.竹帘青碧,酒香四溢,陆千乔揭开竹帘,不由得一愣一眉山君不见了.只剩一个陌生男子.斜斜地倚在矮桌前斟酒.见他二人突然闯入,不惊不怒,浅浅一笑。  相似文献   

5.
包公审石头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他只得每天一早提着一篮子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啰,卖油条啰!”有一天,他卖完油条,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腻腻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腻腻的。他瞧着这些油腻腻、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他想着、想着,靠在石头上,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是着急,又是伤心,呜呜地哭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差役从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呢?包公是位清官,…  相似文献   

6.
一、羞愧的季礼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礼外出游玩,发现路上有一串铜钱。季礼想把铜钱拾起来,又怕被人看见有失身份,便远远地站在一边观望,看谁拾起那串铜钱。一个打柴的老头从此经过,这个老头穿着十分奇怪.大夏天还穿着皮袄。季礼心想,这一定是个穷老头,便希望他拾起那串铜钱。  相似文献   

7.
月迹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铜钱当中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孔眼。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钱铸造成这种形状,是由当时铸造钱币的方法决定的。古代是熔铜或铁铸钱的,铜钱的轮廓总不整齐。为了使铸出的钱周边光滑,必须用锉刀修锉。但是一枚钱一枚钱地修锉是很费时费力的。所以工匠们就把钱设计成中间开一个孔,将100米个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锉成。如果孔是圆形的,铜钱等就会来回转动,不好锉。因此工匠们把孔做成方形的,穿进一根方棍进行修锉,这样铸钱就不会转动了,锉起来也就方便省时了。  相似文献   

9.
方圆     
一位历史学家拿出了一枚古时方形铸币,一枚古铜钱,一枚现代硬币;一位文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赋予它们人类的品格,你会选择哪一种?我选择古铜钱——外圆内方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0.
“钱荒”是流通领域的货币短缺现象。一般认为铜钱的贮藏、销毁和外流是北宋“钱荒”产生的重要原因。其实北宋“钱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北宋铜钱的价格低于自身内在价值,铜钱贬值导致北宋铜钱大量退出流通领域。而政府贮藏则在相当程度上加快了铜钱退出流通领域的步伐,是北宋“钱荒”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大将狄青带兵南征。为了克服士兵的畏敌情绪,狄青想了一个办法。他建起一座神坛,当着全体将士的面祷告:“我把手中的100枚铜钱扔到神坛上。如果上天保佑我们打胜仗,钱面(不铸文字的一面)一定会全部朝上。”说完,他把100枚铜钱掷在地上,结果100枚铜钱竟全部钱面朝上。全军欢呼,军心大振。狄青命侍卫用100颗大钉把铜钱钉在地上,并说:“待破敌凯旋之日,再来感谢神灵!”将士们都认定肯定有神灵保佑,所以在战役中以一当十,奋勇杀敌,连战连胜。为什么将士们认为100枚铜钱全部朝上就有神灵保佑呢?当我们扔下一枚铜钱时,钱面可能朝上,也可…  相似文献   

12.
《学习之友》2010,(3):64-64
明朝才子唐伯虎的“风流故事”虽多半靠不住,但其人性情不羁,则是真的。据说某商号请他写春联,他先写了一卧颇为典雅的,老板看不懂,求他再写,他遂写道:“门前生意,好比六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全用俗语,于是主人大悦。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货币铸造量最多的朝代,又是使用铜钱最多的一个朝代。在宋代有一个始终贯穿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钱荒。四川地区又显得更为严重,北宋灭掉后蜀后,将大量的铜钱运抵京师,使四川变成了一个铁钱区;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四川爆发,起义使四川的铁钱铸造工作被迫停止。使四川陷入了严重的钱荒危机。这种货币的短缺直接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这一天,路边有个小孩,为了给妈妈买药治病,五更天就起来卖油条,卖完了油条,便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数完了一百个铜钱,便用油纸包起放在篮子里,然后不知不觉地便睡着了。他醒来后,却发现铜钱不见了,他又着急又伤心,便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了。包公正巧路过,见小孩哭得如此伤心,便问他为何落泪,他于是把丢钱的事对包公说了一遍。包公:(想了一会)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一下,定能叫它把钱还你。小孩:(还是呜呜的哭个不停)包公:(命衙役打那石头)你偷小孩的铜钱,招不招?石头不言不语。包公:(又…  相似文献   

15.
刘利平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3):34-38,50
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1368—1911)白银和铜钱这两种金属货币的比价变动情况及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明清时期白银和铜钱的比价一直是变动不居的,而中后期银钱比价波动尤为剧烈。从总体来看,明清时期一两白银所能兑换的铜钱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白银和铜钱的数量及其本身的价值、海外贸易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银钱比价。市场上劣质铜钱的大量涌现则是导致银钱比价剧烈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辽宁省随着考古科学事业的发展,城市与乡村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曾经数十次于地下发掘出金代窖藏铜钱,其数多少不等,少则几十斤,多则几达千余斤。由于是瓦缸或磁坛盛装,密封深埋地下,铜钱完好,字迹清楚可认。现在选其主要的窖藏铜钱事例,列述如下: 一九七二年五月,新民县红花岗子出土一缸铜钱,内有自汉、唐、五代、宋、辽,至金止的历代铜钱,十三万五千多枚,重一千二百斤。一九七三年八月,抚顺县抚南公社石文大队出土一缸铜钱,重七百余斤。一九七三年七月,新宾县平顶山公社碱厂沟出土一缸铜钱,重七百三十七斤。一九七四年,抚顺县前甸公社靠山大队出土一缸铜钱,  相似文献   

17.
审问石头     
一天,包公访客途经一个小县城.忽然一个卖油条的男孩子在大街上拦住了包公,哭喊他的钱被偷了.男孩说他把油条卖完后,数了一数,一共100个铜钱.铜钱放在篮子里,他靠在路边的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后,铜钱被别人偷走了. 包公听完后,想了一想,对男孩子说:"一定是这块石头偷走了,我来审一审它."于是就命令跟随的差役重责石头40大板.差役们抡起大板,噼噼啪啪打得石头火星四溅,附近的人见状纷纷围拢过来.包公见人越来越多,便示意差役们住手.  相似文献   

18.
“腰缠万贯”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人钱多富有。那么,“万贯”究竟是多少财产呢? 古时候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着的,这穿钱的绳索就叫贯,即钱贯。1000枚铜钱穿在一起就是“一贯”。明朝洪武八年(1375),曾发行面额为“壹贯”的纸制“大明通行宝钞”,当时规定,“一贯”等于铜钱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货币铸造量最多的朝代,又是使用铜钱最多的一个朝代。在宋代有一个始终贯穿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钱荒。四川地区又显得更为严重,北宋灭掉后蜀后,将大量的铜钱运抵京师,使四川变成了一个铁钱区;淳化四年(993)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四川爆发,起义使四川的铁钱铸造工作被迫停止。使四川陷入了严重的钱荒危机。这种货币的短缺直接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包公审石头     
<正>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很不好过。每天一早,小孩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啰,卖油条啰!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一根。"一天,他把油条卖光了,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铜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小孩跑了一上午,累坏了,便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