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与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于作家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认同态度,造成叙述者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与保守,流露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偏见。从叙述者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中都呈现出明显男权意识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既是反思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一部现代社会男权文化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散文文本在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及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与80年代散文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背后又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80年代<恋爱中的女人>进入中国读者视野以来,侯维瑞、阮炜、冯季庆、李维屏、漆以凯、徐崇亮、蒋家国、蒋承勇等学者围绕文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考量、对生与死的沉思、对性爱及两性关系的探索、对女性观的呈现以及文本结构、文本中的象征、文本语体等问题重新建构了文本意义和审美世界,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复调阐释话语世界.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深刻转型,而且也折射出阐释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闪现阐释者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卢艳梅 《文教资料》2013,(32):80-82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男女两性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分析《林中之死》这一文本,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等,对小说中存在的两性关系进行梳理,指出,作家通过叙述者“我”的成长与格兰姆斯夫人的死亡这一对照,表达了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天才”与“缪斯”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文学史上两部奇书《金瓶梅》和《十日谈》有着相似相异的创作背景,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描写,塑造了迷失和寻找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观照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影响下《申报》广告呈现的特色,并从消费品广告、消费观念广告两个维度深入探讨《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云谣集》是敦煌献中的一部民间曲子词集,据学考证,所写多为盛唐时期民间流行的歌曲,其中大部分词反唐代民间男女的两性关系。《挂枝儿》是明代冯梦龙辑评的一部民歌总集,也鲜明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各阶层人民生活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从《云谣集》和《挂枝儿》两部民间诗歌集的对比中,能够鲜明地看出,从唐到明男女两性关系由隐到显,由封闭开开放,由含蓄到直露,由正统到淫俗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篇幅精练,主旨相近,意蕴深远,表现了两位作者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情操,这种精神是君子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蕴含的君子文化因素,既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在创作《背影》的取舍之间,朱自清的写与不写正好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文章通过分析朱自清的写与不写,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还原了身处两个时代的父子由矛盾重重到是非纠葛的最终冰释.透过这一分析,能更好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1.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安吉拉·卡特的小说《马戏团之夜》进行解读,作者发现卡特在小说中探讨了父权制理念对两性关系的影响,分析了文本中的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并大胆地在小说中提出了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的途径——即男性的重生,与女性产生真挚的异性爱来建构公正、人道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用互文性理论来审视《收藏家》是对文本的传统解读方式的突破,从《收藏家》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引用和对英国荒岛文学的戏仿以及与广义互文本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文本的意义来源于它与互文本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阿城的《棋王》和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两篇小说作为蓝本,比较分析其对“吃”的书写的内涵与方法,透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文学对“吃”的书写的转型,并揭示出这种转型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特稿被引入中国。特稿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一反新闻的易碎性,长存下去。文章以中国特稿先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未改名前)为研究对象,从1997年到1998年的《冰点》特稿中抽取12篇报道文本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叙事学、新闻学有关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典型个案剖析法、归纳统计法,从叙事视角、叙述者、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冰点》特稿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集《野草》历来是鲁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由于其文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个时期的《野草》研究存在很大的分歧,从《野草》发表之后的二、三十年代,到建国后、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的开始,这种分歧与争论从未中断过。也因此形成了《野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变化,从创作理念到表现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殇》和《走向海洋》是两部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纪录片从人文化纪录片时期向社会化纪录片时期迈进的20多年来在思想观念和文化追求上的变化与革新。  相似文献   

18.
安贝托·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阐释的无限与有界。阐释的无限开放性集中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艾柯的《开放的作品》这一知名学术著作中。艾柯将欣赏者和接受者置于重要地位,提倡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过程应积极参与。然而,随着德里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等解构主义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批评方法的激发,在阐释实践中读者阅读文本的权利不断扩张,呈现出了无限衍义的情形。针对此现象,艾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明确提出应该为文本阐释设定某种界限的理论,力图为阐释寻找一种合法的界限,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9.
郭烨  陈瑜 《华章》2012,(30)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的《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柩》各81篇构成.本文以Ilza Veith和Maoshing Ni翻译的《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的两个英译版本为分析文本,通过分析译者文化和知识背景及翻译目的之间的差异,以阐释译者主体性对译文优劣及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探讨“《银幕》理论”中的“文本分析”方法。20世纪70年代,围绕英国电影理论杂志《银幕》发展起来的“《银幕》理论”整合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前沿人文学科理论,发展了以左派意识形态-符号学-精神分析为框架的电影“文本分析”和电影精神分析方法,对现代电影理论影响很大;同时因其与以“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复杂的理论交织、缠绕关系,今天梳理“《银幕》理论”对增进我们对文化研究的理解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