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大陆的法律行为制度则兼有前苏联与日本民法的特色.从前苏联继受来的是把法律行为限定为合法行为.法律行为是指目的在于设立、变更、消灭一定私法关系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行为;而不是指合法行为.然而,从法律事实的分类来看,法律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2.
法律行为理论是19世纪德国法学的产物。法律行为是大陆法系民法总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最为抽象的概念之一。我国的民法通则在制度上也采纳了法律行为理论,但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对法律行为理论的认识形成了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政治认同: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科学精神:明确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法律约束,又受法律保护。法治意识: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4.
受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力、社会管理缺乏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越轨、违法、犯罪等行为失范问题.为此,应从法律保护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表现形式,从监护权缺失、教育权保护不力、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成因,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监管、强化法律帮扶等方面探究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消解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现行法律保障制度存在不足,要完备教育法律体系,严格教育行政执法,加强司法救济,将教育立法行为、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及受教育权的救济纳入法治轨道,使教育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基础法律行为与代理权授予行为的关系问题是代理立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授权行为伴随有基本法律关系的情况下,当基本法律关系不成立、无效或撤销时,授权行为是否受其牵连而同其命运,即代理权授予行为有因性或无因性问题。本文在对各种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即为法律关系,受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即为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应是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受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不应是具体的物、智力成果、行为。法理学、民法学、经济法学中均将法律关系客体界定为物、智力成果和行为,与刑事法律关系客体不一致。在理论上应将其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建设工程的各种行为是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完成的,在此框架下各方签订的合同则是建设工程的基础,受法律的保护,因此,加强合同管理能够减少纠纷,维护当事人权益,保证建设工程各种行为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法冶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标志。依法冶国在行政领域主要表现为依法行政或法活行政,其核心是政府权力的纽织与运行要受法律的制约,以法律来制约政府行为,政府的侵权行为受纠法律的追究。  相似文献   

10.
高校承担着众多教育管理行政职能,但法律一直未明确其行政主体法律地位,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扰。依据公共行政理论,我国普通高校具有公务法人地位,行使教育管理行政权时与学生是行政法律关系。厘定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和受行政司法审查行为的界限,可为高校、学生及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受“民商合一”理论的误导,我国在学理上及立法上均认为商行为属于法律行为的一种,从根本上否认商行为的独立性。然而,商行为与法律行为在价值取向、有效要件、瑕疵分类及瑕疵处理模式等诸方面均存有根本性的差异。我国商行为制度的重构,应采取《商事通则》与具体商行为制度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世俗社会的法律创制活动都是通过立法过程由立法者完成的,立法者为所有受法律调整的个体行为制定法律,因而立法者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和基础,成为立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立法者是受所立之法约束并享有最终立法决策权的“去个人化”的、民主政治的产物,立法者作出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利益动机的驱使,而且受到外部立法制度机制的约束。立法者通过内部偏好与外部制度的合力,基于立法程序制度进行利益博弈,达致形成利益共识而制定法律规范,解决了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理性的个体行为产生集体理性的能力,从而为形成的立法决策结果提供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输行为,受著作权法保护.通过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传输法律关系中权利冲突的理论分析,对这一法律关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考察,努力找出问题的解决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善行为得以发生的可能,不仅依赖于自身意识中善观念的引导,而且还受外在经济和法律因素的制约与规范。善观念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善行为发生的理论源泉;经济因素给了善行为得以发生的可能(但非唯一的可能),是善行为发生的现实前提;法律因素在于警惕善行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善行为发生的规范要件。因此,善行为的发生是基于社会人不可避免的善观念、经济因素和法律规范三方维度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处分行为应定性为外部行政行为。现行法律、规章在处分权的权能细分、救济途径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要通过立法予以完善,明确行政救济途径,加强对受教育权纠纷的审查。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受教育平等权是我国法律保护的公民权的重要内容。封堵“高考移民”政策侵犯了公民依法享有的受教育平等权,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解决高考移民问题的关键除了要缩小不同地域教育水平的落差,还要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政策法规,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建立公民受教育权司法救济制度,以保障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导致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受侵害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帝J,成为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探讨的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股权众筹融资参与主体的角度分析不同主体面临的法律风险及成因,投资者受信息不对称影响面临欺诈风险,并面临缺乏退出机制的困境;因我国现行《证券法》的适用范围狭窄,融资者融资行为的法律性质于法无据,并受法律的严苛约束容易涉及非法集资;平台的法律地位不明晰,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对于以上法律风险,文章建议从参与主体的自我保护和监管体系的建立健全、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应对,监管体系的构建路径应当是先修改现行相关法律,再适时进行股权众筹融资专门性立法。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为了有序组织教学活动,有依法处分学生的权力.高校处分学生行为直接影响到公民受教育权能否实现,而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为缺乏对高校处分学生行为的有效规范与监督,导致一些高校处分学生随意性大,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处分学生行为具有明显的单方性、强制性等行政行为的特征,是行政行为.依法治国理念要求高校的管理也要遵循法治理念,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处分学生行为的法律规制,这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有效地规范和控制高校处分权,保护学生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特征性履行说”以合同的特征性履行性质对合同进行划分,并以“特征性连结点”为最密切联系的连结点,与其采取“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主要强调对受雇人正当利益的有效保护,致力于选择适用较为均衡地协调雇佣人和受雇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而将受雇人提供劳务的行为,视为特征性履行行为;将对受雇人相对有利或比较熟悉的国家的涉外民商事法律作为合同准据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