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春天,东方歌舞团在首都举行了一次公演。这个歌舞团是为适应我国人民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它由我国的汉、满、蒙、朝、维、傣、僮、白等八个民族的优秀的歌舞演員所組成。目前他們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朝鮮、越南、苏联、蒙古、緬甸、印尼、日本、几內亚、古巴、墨西哥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八十多个歌舞和民間乐曲节目。在北京公演的节目約有四十多个,都非常精彩。演出期間,我們曾用图片进行了报道。从已經見报的舞蹈剧照看来,像“欢喜舞”等照片,拍摄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消息这种新闻体裁越来越重要,在写作上更要求与时俱进,不能再是原来那副呆板枯燥的“愁苦脸”,而应是生动活泼的新面孔。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消息写作本身所应追求的目标。怎样把消息写“活”,中外新闻界多年来在探索这个问题。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7,(6):1-1
A新闻稿件靠什么吸引受众?是靠时效性、客观性、思想性,还是靠服务性和指导性?回答当然全是Yes!但如果离开了可读性,这一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归零。而体现稿件可读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动性。  相似文献   

4.
主题要专一 中心要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写作实践也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一点,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完成使命了;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篇幅长了,反而什么问题也没写清楚。军事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行文精短,历来为人们推崇和称道。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许多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中华文明几千年,不过81章5000多字;周敦颐的《通书》奠定了中国封建理学的基石,也才41章3000多字。像324个字的《兰亭集序》、322个字的《岳阳楼记》、160个字的《黔之驴》、119个字的《爱莲说》、81个字的《陋室铭》等等,也都字字珠玑,意蕴深长,虽经千百年仍然闪烁灿烂的光辉。也许有人会说,上述篇目都是古文中的名篇,自然精短凝炼,现代文写精短就不易。其实不…  相似文献   

6.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没有一家媒体不重视新闻评论。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报纸上的一些评论面孔不大好看。如比着抄文件,讲套话;口气很大,内容很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位初学写稿的年轻朋友说他已写了20多篇稿件,投到报、台没有一篇被采用,要我谈谈写稿怎样才能写得有血有肉、不空洞、干巴。干巴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一是采访大而化之,只了解事情的轮廓,没有留心捕捉细节,这样写出的稿件必然是有骨无肉,干巴巴的。二是缺乏生动的事例。全文套话空话充斥,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做”少,这样,先进事迹和经验在读者心中留不下印象,就难免给人以空洞之感。三是语言生硬死板,缺乏大众化。有时候,一两个精彩的比喻、歇后语等,马上使稿件有了生气。倘若通篇都是“标准语言”和书生腔.就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受到普遍重视。然而新闻评沦多以严肃话题给人以硬邦邦的感觉。如果在坚持新闻性与政论性的前提下把新闻评论写得更加充满生气与灵机,增强可读性,就可以吸引受众,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评论写得生动,可以让道理讲得更有新意、饱含感情、警策有哲理,也就深化了论题、深刻了论证,增加了评论的深度。 那么,怎样把新闻评论写得生动有趣呢?主要可从以下几  相似文献   

9.
王利元撰文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三点: 一、要有现场感。每一个消息的产生都有它自已的现场。作者一是要到现场,把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透视,选出最佳表现点。这样,才能准确地写出有个性的具体可信的消息。二、牢牢抓住细节。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给人留下难忘印象的往往是最典型的细节。文学作品是这样,消息写作也同样如此。典型细节写得越具体、越生动,越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0.
11.
也許用不着我来加添任何解釋,大家就可以从我將引述的一篇倫敦工人日报的报道中得到很深的教益:事实的邏輯是新聞的力量的泉源。下面就是倫敦工人日报关于“塞浦路斯时报”編輯被判罰款五十英鎊的报道的譯文: 【倫敦工人日报1957年1月7日消息】由于“塞浦路斯时报”刊載了一条倫敦“新聞紀事报”  相似文献   

12.
以形象的“个别性”来表现出客观事物的“一般性”,这就是我们对形象的典型性的要求。新闻摄影是以照片来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的,是一种形象再现的造型形式,它同样要求画面的形象具有典型性,而不是自然主义地反映现实。新闻摄影和一般的造型艺术比较,有着不同的地方,因此,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也是不一样的。一般的造型艺术,比如绘画,它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主要表  相似文献   

13.
自去年10月8日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了“鲜活新闻竞赛”,期间刊登了不少鲜活生动、文短意深的短新闻,《山里大妈学会了普通话》(以下简称《山里》)就是其中较能体现鲜活新闻特征的一篇。  相似文献   

14.
在党报刊发的各类新闻稿件中,典型人物报道往往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好的典型人物报道可以强化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增强党报的影响力,使读者读后产生共鸣。但如何才能让典型人物报道出彩,把典型人物写“活”、写得耐人寻味,这是摆在我们很多党报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5.
“新”是新闻的固有特征。报纸上的小言论,往往反应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所以更离不了“新”。怎样才能把报纸上的小言论写“新”呢? 一、从抓问题上求新,就是说要提出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小言论格局虽小,却有时代的眉目。不这样,不论观点多么正确,材料多么生动,所提出问题早已解决,发表出来岂不成了“明日黄花”,有何指导性!小言论要尽可能抓住那些刚刚露出  相似文献   

16.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来传达或烘托情,是艺术表现中的常用手法。它能不能用之于新闻摄影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新闻摄影的题材极其广泛,绝大多数的题材是需要我们用多样化的手法去表现的。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也就是既可以从正面去表现,又可以由侧面来描绘;可以直笔,也可以曲写;开门见山固有所长,含蓄寓意亦属可取。虚实隐显,应该各择其宜。因此,  相似文献   

17.
孙明泉 《今传媒》2009,(10):29-31
在多年从事编辑丁作的实践中,笔者多次在同一个主题上被读者和作者所"夹击":有读者说,你们报纸的理论文章主题都不错,但常常读来很费劲,能不能让作者写得再通俗点、生动点,毕竟报纸不是只办给圈内人看的;作者则认为,理论文章首先就要求有学理性,论文写法也有定规,不能为迎合大众读者就把论文写得像美文.  相似文献   

18.
大凡社会效果比较好的新闻,其因素一股不外乎这样几条:或者事情新,为众多读者所鲜见,所关注;或者主题重大,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时弊;或者反映的经验有典型意义,对实际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还要写得好,符合新闻规律。不久前获得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国家与农民合建圆明园遗址公园》这条消息,可以说基本具备了上述某些条件。这条消息最可贵之处,是记者以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及时地抓住了在改革洪流中涌现出的一件新  相似文献   

19.
摄影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工种。它的性质、任务与文字报道基本相同;但在报道的表现手法方面,却有自身的特点。这特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用形象说话。新闻摄影必须借助摄影艺术的技巧和技术,把新闻事件、人物,再现在一张张具有视觉形象的照片上面。视觉形象是属于造型艺术范畴的东西。所以,新闻摄影应当汲取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赋予报道内容以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但新闻摄影终究不同于艺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一般新闻报道所不能相比拟的.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向文学作品学习,注意借鉴和运用点文学笔法,是改进新闻写作,将新闻写得生动感人,引人入胜,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文学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新闻写作中,可以借鉴和运用的有哪些呢?纵观一些新闻名篇和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笔者认为,新闻写作中可以借鉴和运用的文学笔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