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李国庆 《教育科学》2005,21(2):33-36
师生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把儿童放在学校教育的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以人为本”师生观强调尊重学生的尊严扣价值,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格的自我实现;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平等与对话”,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家看来,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民主扣创造,它充满着生命活力,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扣宽容,培育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自我实现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师生对话交往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对象化、工具化倾向,它悬置了情感关怀,遮蔽了主体间性,湮没了心灵诉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追求双向度主体之间平等、协商与尊重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当前师生对话交往所追寻的价值意义相契合。因此,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从以自由平等为规则,创设"理想的话语情境",以尊重信任为支点,建立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以真诚理解为原则,构建师生对话的"合理空间"着手重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倡导学生在自主活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交往和对话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从个体性生存和发展方式向共生性生存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渐从“独存”走向“共生”“共在”。因此,“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尊重差异,培育尊严;自由表达,互相倾听;对话合作,共同分享;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民主平等,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和而不同”主张在差异中寻求个性的发展。网络媒介时代的生存方式体现了个性交往的差异性特征,学校教育必须应对网络媒介生存方式的挑战,“和而不同”的理念是网络媒介时代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如何利用网络提供的自由交往和对话空间来营造“和而不同”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5):21-23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理性的一种表现。选择教育基于“回归自由”的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基于“回归人本”的理念,主张引导学生追求生活的意义;基于“回归生活”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称”与“补充”是师生交往的两种相互作用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对师生交往来说都各有利弊。目前我国中小学师生交往的总体情况可概括为补充有余 ,对称不足。基于此 ,要发展对称的师生交往 ,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人权 ,需要学生去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能力 ;至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社会地位的提高 ,主要取决于学科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交往和对话是实现人与人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西方诠释学尤其是后期如达默尔的实践哲学把哲学让释学落实在人类共同体的交往、对话、相互理解中,力求通过语言来寻求一种对话共同体的实现,但西方设释学包括如达默尔后期实践哲学的交往、对话及“你——我”关系的建构,只是落实在语言的对话、交流的层面,因而缺乏一种哲学的现实革命的力量。一种真正交往、对话,人的相互理解,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只有建基于现实劳动实践中人对世界的现实审美掌握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师本身就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进步性与使命感,主动融入一个伟大时代,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学的存在在于谋求人类理想的共同存在,从"转型"到"改造",再从"改造"到"振兴",我们高教发展呈现出人才战略的勃勃生机。教师的存在在于奉献生命的理想价值,教育的复兴既具有自己的内涵,也具有自己主体精神世界的自信。教师强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思想性以及教师进步性的自我认同上;教育先进性必须建立在思想的强大驱动下,以及建立在"四个意识"基础上的自我确认。因此,教育振兴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语境下教师对大学教育的进步性确认和教育工作的使命性确认。  相似文献   

12.
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传统教育思想存在很多不足,诸如过多地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等。远程教育应该从大教育观出发,在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之不足的基础上来建构有独立特色的远程个性化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校友是高校最宝贵、最丰富的开放办学资源,是高校伸向社会、联动世界的触角,做好校友工作、用好校友资源,是高校开放办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开放办学话语下,校友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现"三个转变":从"囿于现状"到"积极作为",从"单方获益"到"合作共赢",从"偶尔联系"到"常来常往"。创新方法,构建"三好体系":建好"信息库",织好"校友网",打好"感情牌"。聚力开放,打造"三类平台":建设校友互动"根据地",构筑社会合作"主战场",搭建国际交流"桥头堡"。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的体认和张扬,是他对教育活动中“人”的认识的基点。雅氏旗帜鲜明地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纯粹是学生个人“主动生成”的过程,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氏的教育思想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视野,引导我们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进一步确立远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远程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儒家德治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它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尤以"为政以德;贵在修身;民本思想;教而后刑,德主刑辅;尊贤使能"等最为经典。但儒家德治在今天也有其内在局限性,我们应当以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它。  相似文献   

16.
论“说”的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人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 ,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古典时代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说”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读、写、算的教育 ,“说”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下降 ,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加突出。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创造“说”的机会 ,尊重“说”的权利 ,培植“说”的勇气 ,锻炼“说”的智慧 ,真正使学生成为“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发展远程开放教育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智慧城市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并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力争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实现智慧城市战略规划过程中,人才、教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对开放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入手进行分析,阐释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经验对人才、教育的重视,突出阐释智慧城市建设佛山模式,最后以佛山电大为例就开放教育如何助智慧城市建设一臂之力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按照"观念先行、点面结合、实现通识、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以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严格课程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始终尊重他们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价值追求和生命尊严。但当前一些学生对个性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校在教育引导方面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这都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以人为本,积极正面地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过程中,我们按照“边研究、边实践、边出成果”的试点思路,构建了开放教育教学的“四课模式”,即面授辅导课、双向视频课、网上导学课和自主学习课。推动了开放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开放教育“四课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日臻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