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全球化"对中国高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且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争取一种“共赢”的“全球化”愿望下,如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正确定位并取得发展是摆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教育“全球化”对中国高校的影响和中国高校在顺应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应采取何种对策和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对我国各高校在制定相关对策和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总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相伴。当今人类社会变迁的突出特征是:知识经济化、社会信息化、市场全球化。在这一国际背景的冲击下,人的“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已成为一种共识,而这种服务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人类的创新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时尚、一种行为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国家的兴衰,是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以开发人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已为世界教育的主流。一、坚持务“本”对职业中专、职业高中…  相似文献   

4.
自“终身教育”提出至今,终身教育业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广泛的教育思潮,许多国家已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然而,终身教育在中国却呈理论热、实践冷的“冷热不均”局面,终身教育在实践中的回应远不及理论对社会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政界人士、企业家及教育家认为终身教育只不过是成人教育的同义词,或者只是一种教育理念,甚至把它视为“乌托邦”式的空想。因此,与“理念派”作不懈的“论剑”,积极探求和强调终身教育的实践意义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已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五种模式。教育评估作为服务模式中一种,是“服务之服务”。它的特殊性在于能为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提供保障。本文对教育评估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中的作用作了分析并提出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化”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无可否认,它也确实对当今世界各大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而关于全球化的理论问题以及影响问题已经有、而且还将会有许多学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打算从历史教育这个领域来分析全球化的影响。一、全球化与历史教育“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但也是歧义最多的词之一。首先,就“全球化”的界定问题,学界就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叶江在《浅论全球化及其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影响》一文中,就谈到了目前学界对何为“全球化”存在四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也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教育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2005年8月18日至20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论坛在长春隆重召开。这是教育技术界空前盛会、是一次来自天南海北的教育技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群贤大聚会。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相似文献   

8.
“入世”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教育的类型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具有两亿多受教育人口的中国教育系统,在进入这个充满竞争的“地球村”之后,要在法制、体制、机制、体系、专业、课程等各个方面作一定调整,以适应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要从“对我有利”的原则出发,力求兴利而除弊。本文所说的“教育类型结构”是指某一教育体系中按照培养目标划分的各种教育类型的组成、配比及其相互关系。不包括按照教育对象、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专业科类划分的教育类别。它的合理化程度,关系到该体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江水明 《双语学习》2007,(11M):29-29
随着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设计艺术人才是21世纪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时代和未来社会所需的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分析了我国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同时探讨了我国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及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化”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无可否认,它也确实对当今世界各大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而关于全球化的理论问题以及影响问题已经有、而且还将会有许多学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打算从历史教育这个领域来分析全球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经济与教育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势必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教育发展走势提出了教育全球化的观点,并就中国教育如何面对这种变化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已经影响到教育和研究教育的教育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怎么办,就不止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新问题。本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别于西方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就应该强调“本土化”。在此基础上章依次分析了教育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全球化视角及意义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84年在北京景山学校提出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是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能否成功,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尽管自“三个面向”问世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依我看,在全球化的今天,仍有再探究的必要。1.“三个面向”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对打破当时教育固步自封、僵化教条的格局,在时空和本体维度上全面开放,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实施全球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课程改革还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全球化的维度,因而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结构、管理和实施等方面,这对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和培养世界合格公民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怎样变挑战为发展的机遇,本文在课程目标、结构、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若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汉语教育是汉族人民的母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教育。数千年来,它哺育了炎黄子孙无数优秀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化,成为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腾飞,世界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与交流,随着中国的崛起,了解中国,学习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加上汉语自身的优质,汉族教育“香”瓢全球已是必然趋势,汉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定然为时不远。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外合作办学与教育全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10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隆重举行了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发展”的第三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针对新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民办教育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规文件正呼之欲出。认真审视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对中国教育发展正确定位将不无裨益。本文拟通过对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分析,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时代作用和现实意义。一、教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多国经济联系不断拓展和深化的结果,它需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协作精神和平等宽…  相似文献   

17.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学本土化是近代以来中国针对“教育学进口”现象的一种反动,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学人的一个“情结”。在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问题意识先后经历了“中国化与现代化”、“中国化与科学化”和“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变迁历程。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人手,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可能性,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有“移植”、“借鉴”和“对话”三种境界以及“走进教育现象,进入教育的日常生活”和“走进教育学术,进入教育的意义世界”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9.
国际教育贸易:一个渐趋升温的“跨国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扩大本国教育市场,已成为国际间方兴未艾的一种产业。对率先开展国际教育贸易的发达国家而言,每年都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当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也在努力开拓这一教育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教育贸易服务“逆差”之最。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学分制的再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学分制的再考察杜作润笔者曾写过一篇稿子①,提出“教育量制”的概念,并推荐使用“中国学分制”的术语。我将中国学分制比作“中国西洋参”,意在说明它应该是在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的传统土壤上培育出来的一种良好的西方教学管理制度。它首先应具有近现代西方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