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相似文献   

2.
叙事文九篇     
黔敖施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八十二字) 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食,见一饿汉蒙着头,靸拉着鞋,茫然地走来,忙备好饭,端起水,叫他道:“哎!来吃!”“我就是不吃‘哎’来的饭,才走到这一步的。”饿汉横了黔敖一眼,这样说。黔敖劝他,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说后,叹了一口气道:“何必呢,‘哎’你不吃,劝你也就该吃了。”则天改字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  相似文献   

3.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贿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相似文献   

4.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  相似文献   

5.
一国三公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相似文献   

6.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7.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8.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9.
[原文]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相似文献   

10.
原文;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在其《历史哲学论纲》中写道:“史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其结构不是建筑在匀质的、空洞的时间之上,而是建筑在充满着‘当下’(Jetzteit)的时间之上。”①而新闻写作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正因为新闻具有这种写实功能,真切的记载了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所以,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报道称为“昨天的历史”。梁启超曾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②在记录社会横截面、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少报纸以对社…  相似文献   

12.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相似文献   

13.
“众口铄金”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铄shu ò:熔化).形容舆论的力量巨大,也比喻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语出《语国·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例如《汉书·邹阳传》:“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元·谢应芳《与陈彦直书》:“古人有言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盖嫌疑之地,不可不慎;众口铄金,不可不畏.”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廖沫沙《东窗之下》:“‘他们当面不讲,背后议论,有什么办法封得住他们的口?众口铄金,你还在家里泰然享福.’他颓然地叹了一口气,沉默了.”  相似文献   

14.
逯耀东在《大肚能容))里说:“有次在香港与朋友聚会,座上有位刚从美国来的青年朋友,经介绍后,寒暄了几句,我就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他闻之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这位青年朋友祖上在清朝世代官宦,祖父于清未做过不小的地方官。当年他们府上请厨师,试大师父的手艺,都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验之,合则用。那青年闻言大笑说:‘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蛋炒饭,竟不知还有这个典故.’我更问:‘俯上还有其他菜肴吗?’他说:‘没了,只剩下蛋炒饭。’我闻之默然,只有废箸而叹了。”  相似文献   

15.
小知识     
百衲本 :用各种不同版本的残本拼凑而成的一部内容较为完整的图书。“衲”系僧人用许多方块布头补缀而成的衣服 ,僧人称为“百衲衣”。以“百衲”名图书版本 ,系借喻其配本种数之多。其名始于清初钱曾 ,其所撰《读书敏求记·史记》下解题云 :“此本乃集诸宋版共成一书 ,大小长短各种咸备。李沂公取丝桐之精者 ,杂缀为一琴 ,谓之‘百衲琴’,予亦戏名此为《百衲本史记》,以发同人一笑焉”。清初宋荦曾集合宋本2种和元本 3种 ,配成《史记》80卷 ,近人傅增湘又增入明南监本 2 8卷 ,除去重复成 10 1卷。黄丕烈也曾以宋本 5种集配《宋文鉴》,以宋…  相似文献   

16.
研究香港文学,最重要和最需要的入门书,莫过于一本香港文学书目了。目录之重要,正如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在为孔令境《中国小说史料》作的序中所说:“未有升堂入室而不由门循径者,也未有研究某种学问而不明了关于某种学问的书籍之‘目录’‘版本’的。而于初学者,这种‘版本’‘目录’,尤为导路之南针,照迷的明灯。”但这方面的书,过去一直没有。国内没有,香港也没有。香港青文书屋于今年1月推出的《香港文学书目》填补了这一空白,从研究需要来说,对于这样一本书,真是盼望已久了。  相似文献   

17.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报纸宣传,最怕片面性。有了片面性,就会像河伯那样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就会“播糠迷目,天地四方易位”,把事情看错,办糟。在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我曾多次发生片面性的毛病,给实际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教训颇为深刻。回首往事,检讨我自己及我所熟悉的一些同行在  相似文献   

18.
古人用兵,有“十面埋伏”之法。古人写文章亦有此法。《汉书·韩信传》的开篇及中篇,用的就是此法。为便于分析起见,先把此传开篇原文抄录数段如下: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能推择(被推举)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厌)之,乃晨炊蓐食(未起而在床蓐中吃),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不给饭吃)。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给饭吃),竟漂数十日(在漂母操作的数十天内,都给饭)。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重重报答)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自己谋食),吾哀王孙(可怜你这公子)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  相似文献   

19.
《仪礼·乡饮酒礼》:“坐税手,遂祭酒。”是谓酿酒祭神。街L记·乡饮酒义》:“祭德,祭酒,敬礼也。”义与《仪礼》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伍被语:“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裴驷集解引应动语:“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也。”又《孟子苟卿列传》:“荷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骏衍之术迂大而园辩;爽也文具难施;淳于尧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日:‘谈天衍,雕龙爽,炙我过宪。’田骄之属首已死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苟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苟卿,苟卿乃适楚,而春申君…  相似文献   

20.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