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电视界曾总结归纳了关于电视新闻写作、播出风格的“4个C”标准,即: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准确)和Conversational(口语)。长期以来,它已经成为国际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通用的标准衡量尺度。对于声音稍纵即逝的广播新闻来说,最后一个C(Conversational口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北京某报2006年4月25日头版标题要闻“电话印上小广告将被停机”.我第一眼看时感到莫名其妙,不明白说的是什么,翻到指示的A5版.对应的新闻标题“登上小广告电话将被强制停机”.仍然让人不能一跟看明白是什么意思.我担心自己知识浅薄.是造成看不懂的原因.正好有两位河北大学的学生来访.我把标题亮给他们.问他们知道说的是什么.他们一时也看不明白。非得看了具体的新闻稿,才明白:北京市通过的某一行政规章.其中包括这样一条, 相似文献
5.
1922年8月28日,纽约的一家房产公司向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设在纽约的一家电台购买了10分钟的主题广告时间,该广告于当天下午4:55分正式播出,这是人们迄今知道的最早的付费广播广告。半个多世纪以来,广播广告迅速兴起、发展,今天广播广告已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广告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6.
自本刊今年第1期刊登“广播电视语言笔谈”邀请信以后,省内外的作者、读者热情应邀,寄来不少笔谈稿件。本期先发表四篇。希望作者和读者朋友们,针对目前广播电视语言存在的弊病以及面临的新问题继续发表意见;对已经刊登的笔谈稿件,有不同意见,也欢迎争鸣。对广播电视语言问题,许多同志有话要说,本刊拟多谈几期,盼各位赐稿。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新闻人.在收听广播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在听广播的内容,同时也是在听其他电台的同行是怎样做节目的。比如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间广告节目,这种节目在有些地方简直俗得不能再俗了,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却做得娓娓动听,很有美学效果。再如看凤凰卫视的《商旅冲动》,专题文字简直堪比华丽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9.
10.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11.
12.
连线报道亦叫电话连线采访报道,目前已经频频出现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它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直播间播报出去。连线报道体现了广播的快捷优势,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午时段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就是大量运用连线报道的一个典型栏目,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是让人看的,能让人看明白才行,否则,写了又有什么用呢?!同样,缩略语也应让人看得明白才行。请看下面几例使用缩略语的例子:(1)迎接“入世”大行动。(2)石油、石化、海洋在这个时候内部重组改制,将会起到巨大的试验和示范工程之效。(3)某某油田兴科公司几年来拖欠某某机厂资金119万元。 相似文献
14.
15.
习主席指出,坚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怎么达到“三真”?本文作者结合新闻采写实践认为,要以深求真。只有深入才能发现真问题,只有深入才能听见真心话,只有深入才能触动真感情,只有深入才能找到真办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