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里,“给以”,“给予”属一组同义词,都是“交付”的意思。但是,这是就其词汇意义说的。如果从语法意义上分析,二者却有显著差别。某些文章中二者通用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给”在古汉语里不读“给”(gěi),和现代汉语里“给(gěi)的意义范围也不同。“给”在古汉语里谈jǐ,主要意项有二:一、形容词,丰足;二、动词。供应,专指供应食用。现代汉语里“给”的意义在古汉语里是由“与”或“予”承担的。认识一组词的同义现象是不难的,难的是对其细微差别的辨析。“给以”、“给予”语法意义的差别就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他们在句子中同其  相似文献   

3.
汉字系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形体复杂,一字多意、多音,字数且多。即使常用字也在三千以上。各字词的形成,又有着各种各样的起因。一位朋友几次将“蜡烛”错写为“腊烛”,我曾讨教过他.他解释说,“蜡”字不应用“虫”旁。理由很简单,因为“虫”与能燃烧的“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殊不知,“蜡”的原材料之一正是  相似文献   

4.
罗丹有一句世人熟知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话主要是对艺术家而言.其实,对于出版人,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善于“发现”的眼睛,需经修炼方能得之.天底下从来没有与生俱来、洞察一切的“慧眼”.《西游记》里的孙大圣,还需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上七七四十九天,才炼就一对“火眼金睛”.对于肉眼凡胎的出版人来说,要修炼成善于“发现”的慧眼,七七四十九天显然不够,须得490天、4900天,甚至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6.
杨薇 《大观周刊》2012,(7):32-33
“一”与“多”是一对在哲学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范畴。古希腊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一直都在试图从千变万化的感性事物中寻求其统一性,追寻世界本原,在“多”中求“一”,变中求不变。古希腊的宇宙论时期关于万物本原学说的嬗变经历了一元本原论、多元本原论和原子本原论三个阶段;经历从自因说到外因说再到自因说的过程;经历了思维方式从感性到抽象再到综合的转变,实现了本原学说的“正”,“反”,“合”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7.
卖“破烂”     
时间:七十年代末。地点:某机关院门口。街头小摊旁。人物:马大虎,某机关干部,45岁。废品收购者,五十多岁。卖瓜子的小摊贩,二十来岁。 (一)(幕起,画外音:“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请看——)某机关院子的门口,赫然挂着“××县委员会”的牌子。忙乎了半天的马同志走出院门,掸掸一身旧中山服上的灰尘,摘下口罩,显得有些劳累疲乏。马操着浓重的东北方言:“我叫马大虎,今年四  相似文献   

8.
越人誉兵,自相矛盾,已成千古笑谈。而今有人属文,一句话甚而一个语词中即可寻出这种纰漏,但它并未引起属文者的注意。报载:“某工厂上半年盈利近三十多万元。”其中“近三十多万元”即属此类。“近三十多万元”属概数的表述方式。概数的表述方式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但是,“近三十多万元”的表意是不确切的,它表述的内容存在着逻辑矛盾。“近三十万元”乃不足三十万元之谓也,而。三十多万元”是超出三十万元的意思。“近三十万元”与“三十多万元”之间尚有“三十万元”这一概念。因此,“近三十万元”与“三十多万元”属于一对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条件下,不能同时肯定同一事物的互相反对  相似文献   

9.
“两”和“二”在表示数目时,意思基本一样,但读音不同,“两”读 Liǎng,“二”读ěr.其用法也有区别:1.与量词结合,组成数量词时.在量词前面用“两”不用“二”。如“两匹马”、“两群羊”、“两头牛”、“两块砖”、“两个人”等,不能说成“二匹马”、“二群羊”、“二头牛”、“二块砖”、“二个人”。这样既拗口,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斗、里、尺、寸、斤、升)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不过用“二”为多,如“二里路”、“:二尺布”、“二斤米”,  相似文献   

10.
在H市的出版界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费解而又不费解的事情:一家刚到“学龄”之年的小出版社(下称“小弟弟”),在一本书的竞争中,居然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年过“而立”的一家名牌出版社(下称“大哥哥”), 从而使这位“小弟弟”在出版界里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小弟弟”是怎样战胜“大哥哥”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后,H市的这两家出版社同时各抓了一本辅导学习《决议》的读物,并且几乎是同时出了书。比较这两本读物,有如下异同: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0月,从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城里走出来一对年轻的夫妻和一个“村姑”装束的女孩子,这三个人,说话三种口音,年轻的“村姑”却喊那一对夫妻为“表兄”、“表嫂”。这样“表兄”、“表妹”通过了国民党军队封锁线。这位“村姑”就是后来的人民日报的名记者王金凤。王金凤原名叫蒋励君。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1946年,金凤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学时,她参加了地下党组织,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1947年,她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曾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拘留了一天一夜。后因在  相似文献   

12.
宝鸡日报自1994年1月1日由四开小报改办为对开大报后,为了保持小报时栏目活泼、文章精短的特色,防止作为地市党报板起“面孔”的现象出现,报社在先后创办《西部周末》、《经济特刊》和《生活特刊》的同时,在编排方式上,采取“袖珍版式”,从“活”字上显特色;在宣传力度上,注重“典型报道”,于“深”字做文章,收到好的效果。 以实践和改进“袖珍版式”编排为例,编辑部每周在二、三版推出四个版面。二版:或《经济》与《生意经》合拼,或《社会地平线》与《纵横》合拼;三版:或《副刊》与《五彩人生》合拼,或《群众呼声》与《钢铁长城》合拼。大专栏里又设小栏目。如,《社会地平线》里,设“社会写真”、“社会论坛”、“新风赞”、“西秦拾趣”等;《五彩人生》里,设“社会广角”、“人间百味”、“陈仓夜话”、“人生旅途”、“悄悄话”等。小栏目每次三、五不等,轮换登出。这样,使大版小版合璧,小版由栏目组成,整个版面活泼洒脱,琳琅满目。 为了增强“袖珍版”的吸引力,各小版力争突现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如《生意经》在精心制作标题上狠下功夫,使枯燥无味的一条条经济信息,通过一对对“活  相似文献   

13.
一对年轻的夫妇,甘愿放弃舒 适安逸的生活,从东部经济发达的 常州市,来到了贫穷落后的晋北农 村,干起了又脏又累的养猪业。他们 是在城里呆不住了?还是真傻了? 带着疑问,迎着塞外的风沙,在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观口前村一间与 猪舍相连的筒陋小屋里,记者见到 了一身饲养员装束的李世勇、张帆 夫妇。 选择 世勇到底还是回来了!呆呆地 望着提着大包、小包,突然出现在家 门口的儿子和儿媳,李桂兰老人简 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和你父亲含辛茹苦、省吃俭  相似文献   

14.
《军事记者》2010,(1):I0003-I0004
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每年要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出动车辆7000多台次,运送物资4万余吨。这条“西部奇路”需翻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越过14条波涛汹涌的江河,坡陡弯急。官兵们不畏艰险,出色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并创下连续5年零亡人的纪录。  相似文献   

15.
你是不是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开头:“随手在Google里(Baidu里)输入几个关键词‘×××××’,搜索结果竟达×页之多。”这样的通过搜索结果形容某事件之热度的确会有一种造势效果,的确可以“雷倒”很多读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搜索的结果是一种统计数据吗?比如,某篇新闻报道里  相似文献   

16.
目前“詞汇”(同“詞彙”、“辞彙”或“辞汇”)一詞用得很乱,許多人用它来代替“詞儿”“詞語”等,都是不对的。“詞汇”和“詞”(“詞儿”)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詞。“詞”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比如”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一句話中就包含了六个詞;”这”、“是”、“祖国”、“美丽”、“的”、“春天”。詞汇却不是指語言里一个一个的詞說的,而是指一种語言里全部  相似文献   

17.
“对”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极高。它属多个不同的词类,因而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它可属动词,用做谓语,其后须带宾语,如:“我的批评,对事,不对人。”“你要面对现实。”可属形容词,做谓语、定语、补语等成分,并可单独回答问题,如:“我的想法对吗?”“对的做法和错的做法一对比,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一期登载的周惠东同志《“兼收并蓄”是藏书建设的重要方法》一文(下面简称《方法》),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兼收并蓄”本质含义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兼收并蓄”原作“俱收并蓄”,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进学解》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是“一律收藏储存”,以后,这个成语演变成“兼收并蓄”,清代阮葵生在他的著作《茶余客话》卷十六中就引用了这个成语。虽然“兼收并蓄”取代了“俱收并蓄”,但是,在漫长的一千一百多年里,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仍然是固定不变的。《方法》一文也肯定了这个成语的本质含义,莫名其妙的是,肯定之后又加上了这么一句:“现在可以解释为,多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20.
张静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人,他出生在浙江南浔四大富豪之一的张家,孙中山曾经给张静江题写过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张静江深得孙中山的器重,被称为“民国奇人”和“现代吕不韦”. 张静江年轻时,眼镜与皮鞋都与众不同,他眼镜的镜片不但特别的厚,两边还不均匀.皮鞋也是特制的,一只鞋与脚之间置一木块,因为他的那条腿有病.张静江虽然眼不好使,腿也不行,但他能在巴黎最热闹的街市骑自行车横冲直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