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论述了数字化技术使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受到了极大冲击,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将使传统图书馆产生革命性变革,随着人们对信息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以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图书馆将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2.
吴瑶  何志武 《出版广角》2015,(10):20-22
媒介进化论认为,媒介的发展史是媒介本质属性不断得到补充与创新,从而无限接近人性化需求的进化史.数字化阅读以其"全感官"式阅读、"认识流"式阅读、交互式阅读三大本质属性,对传统纸质阅读进行了补充与创新.而"数字化阅读是传统文本的电子化""数字化阅读是浅阅读、碎片式阅读、娱乐化与功利化的阅读"之类的认识是对媒介表层属性的误解,我们应回归数字化阅读的本质属性对其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全社会从"工业时代"的"产品经济"向"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发展的视角,首先回顾了以教材、教辅图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出版的价值链,而后分析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市场带来的冲击和改变,继而展望了未来教育产业的形态,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传统出版社参与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了传统出版社扬长避短、迎接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转型方向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廖祥忠 《现代传播》2005,2(6):23-25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介质.然而,人们在享受"数字化生存"的同时,更要高度警惕"生存的数字化"."生存的数字化"已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所谓的"数字化危机"正是自由我的迷失、混乱和异化引发的,这也就是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危机.因此,在拒绝"生存的数字化"的时候,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坚守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产业链与交易介质紧密相关。本文以流行于网络的数字化货币为例,探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时其在数字化出版与经营中的应用,并探讨在虚拟介质下如何通过数字化货币来增强出版的"国际化"与"跨越性",实现信息的"多重化"建构,进而实现出版媒体物理界限的弱化与彼此连接。  相似文献   

6.
对数字化档案法律地位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数字化档案能否具有传统档案相同法律地位的问题,提出解决数字化档案法律地位的举措,以期加快对数字化档案法律地位的认可和立法.  相似文献   

7.
李如岩 《兰台内外》2022,(3):33-35,32
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的一项最基础性工作,是将各种形态档案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以网络化形式互连,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从而构建起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通过前端、中端、末端全过程质量控制,切实提高档案数字化质量.此外,档案数字化形成大量电子档案数据信息,与传统档案管理面临的安全形式不同,需要切实提高档案数字化安全控制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周代芳 《编辑学刊》2021,(1):115-120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随着"互联网+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出版业重要的关注内容之一.二维码教材是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也是高校数字化教材建设中最常见的形态.二维码教材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也面临着良莠不齐的问题.文章从教材编写者、出版者的角度提出了二维码教材设计与制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档案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俊  章燕华 《北京档案》2006,(5):22-23,34
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档案工作主体--档案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面对社会、技术、法律的诸多挑战,档案馆何去何从?走档案馆信息化之路,建设数字档案馆势在必行.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前提,档案数字化鉴定则构成了档案数字化中最核心的内容.然而现实是,滞后的数字化鉴定实践严重制约着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实践中,许多部门在"跟风"和"燥热"之下对档案数字化工作"一哄而上".缺乏可借鉴的实践成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档案数字化仅仅成为了档案馆纸质馆藏的"拷贝",成为了档案馆"只求投入、不计产出"的"增肥"计划和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10.
孟贵珍 《出版广角》2016,(19):64-6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之下,我国数字化出版得到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出版企业逐渐意识到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机遇,纷纷加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我国的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案例和模式,为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E-Publishing)是采用数字技术(二进制的技术手段)进行的出版.个人认为,从"数字化的出版"和"出版的数字化"两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的数字出版.数字化的出版主要指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对出版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它包括数字化的创作、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数字化的复制发行、数字化的阅读消费等;而出版的数字化更多地被业界理解为出版管理的信息化,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对传统出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例如包括编务、出版(印制)、发行、财务等出版环节的ERP管理系统等.而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包括组稿、编辑(编务)、(出版)印制、发行(储运发货结算)等环节,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运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中外报业数字化转型走过了第一个"加快"的5年,实践证明并不成功。其理念病根是"数字化崇拜",实务病根是"最大数字化"。反思这5年,要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给出操作性定义,即"适当数字化",并把数字化放入报业兼顾今天和明天的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13.
档案数字化建设危机“四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四个角度来探究掩盖在"繁荣"景象后面的危机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影响,以期引起档案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达到理性对待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一、做好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档案质量检查.质量整改不是对档案进行重新整理,要根据数字化需要进行.根据数据采集的不同方式(录入、扫描、数码处理)要区别对待.对于字迹不清、破损污染、编号有误、案卷(文件)题名不确切、缺少目录等不能进行数字化工作或数字化后影响利用的问题,应在数字化之前将其解决.对于"整理人"、"检查人"等档案整理过程的记录不必强求.  相似文献   

15.
在蒙古族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草原气息浓郁,展现了草原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数字化传播改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由"点对点"的单一人际信息传播变为"点对面"的多路径、多手段和多方位的传播,数字化传播是增加大众对蒙古族民间故事的传承意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以中原油田现行项目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石化集团公司对各单位"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要求下,我馆作为试点单位,开始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摸索.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和前期工作,是组成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资源.为了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利用,同时也为了保护档案原件,将现有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数字化社会、数字化城市时代的来临,档案数字化建设也步入了快速通道。管理微机化,库藏数字化、文档一体化,信息共享化,已成为当今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基层档案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跟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基层档案的应有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一、基层档案数字化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基层档案是我国档案的"基石",基层档案数字化是档案数字化的"大厦之基"。如何突破传统的管理模  相似文献   

18.
边媛 《档案学研究》2021,35(3):90-96
"档案数字化"和"数字化档案"等观念的提出,意味着档案学者对数字技术到来的认可,其结果是档案数字化将促成档案从知识策略到记忆策略转换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最大意义在于档案资源不仅限于文本的数字化,还包括物体、场景以及行为的数字化,使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整合成为大趋势.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保护过程中,各主体参与数字化采集、...  相似文献   

19.
浅谈图书馆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馆藏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已是势在必行.因此,馆藏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应做到,优选馆藏文献,采用最佳转化技术,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合作,建立全国共享的数字化馆藏文献数据库.  相似文献   

20.
浅谈档案数字化“深加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时目前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存在的简单化、形式化现象,提出档案数字化"深加工"的必要性,并在分析档案数字化"深加工"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几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