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与水不断和解、不断抗争的过程。 江河是蕴育繁衍人类文明的圣地。然而,江河也是导致灾难的凶手。尼罗河在馈赠自然之礼的同时摧毁了人们的家园,黄河的迁徙改道、决堤泛滥也同样摧毁了由它蕴育的子民和文明。与水相伴、相生、相斗、共生,这是人类发展长河中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洗净数学公开课上的浮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亮 《数学教学》2009,(4):15-17
公开课,由于它的公开性,使其具有较大的示范性和传播性.于是,公开课浮华之风扩而大之,愈演愈烈,再加上一些教育媒体推波助澜,使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趋之若鹜,纷纷效法,大有泛滥之势.  相似文献   

3.
近年北洛河下游河道泛滥决徙日益剧烈,研究其河道变迁已刻不容缓,而明清由于陕北黄土高原破坏性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洛河下游河道泛滥决徙。本文梳爬整理了大量史料,探索明清洛河下游河道变迁加剧的过程,总结其变迁规律,并剖析其变迁原因,以供有关水处部门和环保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孟德宏 《英语沙龙》2014,(7):114-117
关于人类的迁徙,可谓历史悠久。在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大多是以狩猎和采摘为主要的谋生手段的。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同今日之候鸟,必然受制于时令季节的转换和地域物产的多少。所以,早期的人类也经历过候鸟般的迁徙。尽管由于当时人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欠缺,迁徙具有随机性和无目的性,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但毫无疑问的是,各民族的迁徙为本民族日后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本期,带你探究汉语与英语中“足”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5.
杞国在先秦史中是一个小国,但它不同于一般小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故司马迁为其记述.列入《世家》。清末以来.在今山东新泰境内出土一批有关杞国的青铜器.其中有铭文者皆有“杞伯”之记载。为加强古文化与区域文化研究,中国先秦史学会与新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于1999年10月在新泰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学者们各抒己见.就有关杞国来源、杞国迁徙、杞国世系、杞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争鸣。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地缘文化属性,它的风格变化直接取决于地域风俗特征的变迁,而风俗又是民间艺术生长与繁衍的先天母体。鄂东在长江中游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具有多种风格相互融合的倾向。故而考察鄂东民间艺术的风格必定要考察其历史上民族迁徙和移民背后的风俗变迁。本文试从鄂东的地理位置、早期的民族迁徙和明清移民历史等三个方面来考察鄂东民间艺术变化的历史原因以及在这种历史变迁影响下民间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曾经影响中国财政收入之巨的池州铜冶监,由于多种因素,在其境内进行了三次大迁移。矿产资源、燃料、水运、用水、战争等都是池州铜冶监设置的主要制约因素。尽管每次设置与迁徙,都是诸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但每一次迁移的主导因素都会随历史而变化,有时甚至牵动了整个封建王朝主要精力分布。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迁徙频繁,与游牧民族地区气候生态环境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古代游牧民族的经济能否维持民族基本生存之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生态环境的好坏。气候的反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会给游牧民族的经济以致命的打击,迫使游牧民族离开原始居留地而不断迁徙。  相似文献   

9.
何力 《留学生》2010,(5):23-23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出发,并以农村和农业改革为突破口.然后才是城市。“路径依赖”被认为是替代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革命性范式。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相似文献   

10.
民族迁徙对于文化变迁有重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靠文化主体形体本身的移动而造成;文化主体各种能量产生的作用,对文化变迁有更为深远的作用,因为这种作用形成的文化交流,更能超越地理环境的约束和时间的限制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因子。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民族迁徙已基本停止,其它形式的文化交流却不断产生,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在今天的世界,与世隔绝的民族已难于找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撞击与交流,正以日益加快的速度改变着世界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1.
莱芜张氏始迁祖张文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迁入莱芜县张家泉(今莱芜市张家泉),明清以来族人不断发展壮大,五百余年间或为战争、或为逃荒、或为做官、或为其它谋生张氏族人不断迁徙,张氏族人的不断迁徙是对明清以来泰莱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亦与全国性的人口迁徙浪潮相吻合。张氏族人的迁徙及发展对探究明清以来的移民以及有清一代泰莱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人口变迁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悲剧精神是教育的美学气质,它源发于人类的悲剧性存在。此岸—彼岸之遥、确定—不确定之难、物物—物于物之苦是教育悲剧精神产生的三个根源。“蜣螂仪式”是教育悲剧精神的经典象征。悲剧意识的淡漠和悲剧精神的削弱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享乐主义文化的泛滥,所以,人类及其教育是需要悲剧精神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的西北角》看三十年代甘肃的烟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毒泛滥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巨患,西北地区更是近代鸦片之毒的重灾区.文章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对三十年代甘肃社会烟毒泛滥的表现、根源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以西北社会为依据,简要解析了近代中国烟毒泛滥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体育的功能即是指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到的体育对人类自身及社会的作用,它是在体育的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之上衍生出来的,是动态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认识及社会发展之需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体育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其具有诸多功能,如健身、娱乐、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功能.伴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人类对体育认识更富于理性化,对其功能之认识也日趋深化.本文就体育功能的诸多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体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湿地价值及其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湿地价值分为湿地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其非使用价值。一、湿地价值1.湿地的直接价值②水资源湿地的水源可作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用水,有时也是水运的通道和介质,是湿地可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中国约有10万干米内河航道,内陆水运承担了大约30%的货运  相似文献   

16.
1.“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段出自《史记·河渠书》的文字,描述的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①它是三国时期蜀国修建的②它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③成都平原因此而成为千里沃野④它是天府之国重要的基础工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相似文献   

17.
古漯川是历史上的著名大川,自夏禹至唐宋先后称漯川、漯水、隰水、武水和武河等。目前尚无论述漯川全貌及变迁的专著,只是在论证古黄河下游决口迁徙时附带有所涉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古漯川下游流经给予了详细的描述,而对于自东武阳以上至出河口之河道只字未提。古漯川是黄河下游重要支流,其河道随着黄河下游屡屡决口、迁徙,被切香肠似的,一次次被黄河所夺占,又一次次被抛弃,直至全部消失。据史料和《诗经》相关诗篇的历史背景及其遗址,查寻古黄河下游主要迁徙过程中涉及古漯川上游河道流经之若干切点,勾勒出古漯川上游河道的流经轨迹,并就相关历史争议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解决生计问题是人类个体获得自身存续和发展的必然路径与现实命题。文章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建构了人们多元化的生计模式。通过对小凉山彝族传统生计模式如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代性条件下该地区彝族生计方式发生的具体转向。研究发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政府力量推动及个体对迁徙与流动是该地区彝族生计模式发生转换的重要推力,不同的生计模式均是人类适应多样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换取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在整个中国农村 ,特别是北方各省农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此乃当时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因主要有灾荒、人祸及其各种经济压力等 ;其迁徙情势是复杂多变的 ,流动是多方位多层面的 ,而这种人口迁徙则对社会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的苗族是从我国的贵州省和云南省迁徙过去的,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的一些国家。过去他们大都以刀耕火种方式为生,现在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探讨东南亚苗族的迁徙分布及其经济变迁,旨在了解其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