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2.
格非的《月落荒寺》与《春尽江南》,描述了在社会商业化时代,知识分子面临价值观崩塌、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状况所产生了精神焦虑,金钱至上、环境破坏、乡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道德沦陷,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知识分子为填补精神的困境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3.
《江南三部曲》作为格非为数不多的同一主题系列小说,将笔触对准中国百余年的社会历史变化,并刻画了生活在变化中的各类人物状态。从第一部《人面桃花》到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作者始终营造"乌托邦"这一意境,在不变的精神追求下刻画时代变化中的精神状态,叙事从虚幻到现实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生存欲望的变形,死亡意识的渐变,从拥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作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收官之作的《春尽江南》,和前两部描写爱情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不同,更多地聚焦于当下时代秩序的颠倒和人们精神的迷乱,抓住了时代变革下人们的异化心理。乌托邦的理想却从前两部作品的狂热退回到人类的精神深处。格非否定了乌托邦,是为了一部作品的完结还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5.
塞缪尔·贝克特通过对《等待戈多》中人物的一系列的荒诞性动作与对话的刻画,影射出了二战后现代人不断"等待戈多"的救赎却"迟迟等不来"的精神困境。该剧也是继艾略特的《荒原》后,探索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的又一巨作。笔者将剧中人物宗教信仰的缺失以及所造成的个人的异化作为切入点,以展示作家对现代人将精神"荒原"灌溉成精神"绿洲"的呼吁。  相似文献   

6.
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现实和文学困境,先锋作家格非以"记忆"为媒,走上了形式冒险的道路。《褐色鸟群》作为格非早期的实验之作,其独特的先锋姿态集中表现在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上:一方面,格非大胆地对传统的叙事技巧进行一系列否定性的变革,搭建起玄奥的叙事迷宫;另一方面,小说在内容上表现了对人孤独、不在的这种被否定的现实生存经验的关照。从叙事迷宫的搭建到对人生存记忆的书写,格非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对特定时期人、历史和存在等的先锋探索和认知。  相似文献   

7.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春尽江南》,向我们描绘了现代化社会的景象。透过女主人公庞家玉的视角,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味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在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还有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教育体系和法制程序的繁琐无用,以及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相对的人类精神世界的极度贫乏与脆弱等。通过从外到内地分析庞家玉,我们可以一窥格非在《春尽江南》中蕴含的反现代思想,并为当今社会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以及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反现代书写研究提供借鉴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春尽江南》是格非探讨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现状的力作。小说中的谭端午从世俗意义上看,属受人羡慕的社会群体,有钱还有点品位;在妻子眼中是个无能的落伍者;在"超凡脱俗"的绿珠眼中是个"青年导师";在他自己眼中,他是一个乱世中的清醒者。谭端午的多重角色折射出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9.
《春尽江南》是著名作家格非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文从个人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两方面来分析文本内外掩藏的爱情悲剧的其影响因素,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在时代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存观与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11.
《春尽江南》于2011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均创作于新世纪,分别写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和当下的中国。作者用优雅、精致、坚韧的语言一步步地逼近现实,用花家舍的兴衰消解了乌托邦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人类各种情感的幻灭与破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宿命感。虽然言辞之间可见淡淡的悲伤与无奈,却也大大迥异于创作初期的虚无主义和绝望感,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沧桑变幻、时代的交替更迭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叙述,揭示时代的症结。  相似文献   

12.
《春尽江南》于2011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均创作于新世纪,分别写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和当下的中国。作者用优雅、精致、坚韧的语言一步步地逼近现实,用花家舍的兴衰消解了乌托邦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人类各种情感的幻灭与破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宿命感。虽然言辞之间可见淡淡的悲伤与无奈,却也大大迥异于创作初期的虚无主义和绝望感,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沧桑变幻、时代的交替更迭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叙述,揭示时代的症结。  相似文献   

13.
在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花家舍作为“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在三部小说中出现且发生变化。论文试图通过探索花家舍的变迁蕴含的时代内涵,以花家舍为中心进一步解读三部曲。  相似文献   

14.
史蒂文斯是美国20世纪诗坛上的重要诗人,然而在我国关于他的诗歌研究并不深入,关于史蒂文斯的《坛子的轶事》的相关文章不超过5篇。相关的评论将该诗的主题设定为艺术给混乱的世界带来了秩序,将坛子的象征指向艺术,荒原指向混沌的现实,然而这却无法解释诗中存在的两个"悖反"。诗中两个"悖反"的存在,使坛子与荒原的象征意义得以扩展和深化,坛子指向人类的文化,荒原指向人自身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诗的主题为人在面对自身的生存困境时所表现的恐慌和困惑以及所拥有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意在通过对格非《褐色鸟群》、《敌人》两部小说的分析,把握格非小说的时间脉络和特点,挖掘作为个体的"人"在时间和内在自我的双重压迫下所产生的焦虑与裂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第二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近日在浙江慈溪揭晓,方方的《武昌城》、王刚的《关关雎鸠》、迟子建的《白雪乌鸦》、格非的《春尽江南》以及艾伟的《风和日丽》最终获奖。这5部作品从两年来的近6000部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它们以独特的文学品格赢得了读者和评委的青睐。《武昌城》以磅礴壮阔的写实功  相似文献   

17.
由《新京报》主办的2011年度好书致敬礼于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活动揭晓出6本致敬图书的同时,2011年度图书畅销榜也同时现场发布。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投票后,最终《资中筠自选集》获得2011年度图书,80高龄的学者资中筠亲赴现场接受致敬。格非以《春尽江南》获选年度文学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格非的《人面桃花》有种浓厚的红楼韵味。小说的人、物、人物谱系模式、人物塑造方式、梦境、作品主题、和神秘气息共同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红楼梦》式的氛围,整部作品都笼罩于这种氛围之中。再加上作品具有古典意味的语言,使我们看到了格非回归传统的创作趋向。先锋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格非的阅读经历、童年生活和业余爱好都表明了这种回归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