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梁衡 《今日教育》2011,(Z2):60-61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采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  相似文献   

3.
方月霞  金春 《中学文科》2008,(1):122-123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4.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5.
刚才,画中一张黝黑的脸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曾去过延安,感受过那里的质朴。那里的人在山坳里生活得很艰辛,但是他们的质朴,他们对于发展的渴求让我深深感动。我看过延安的窑洞,固然战火纷飞的遗迹带  相似文献   

6.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7.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反映延安生活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与《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为一组。通过对延安风物的描述,热情歌颂了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高度赞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窑洞之光     
毛健 《大中专文苑》2014,(11):49-49
在陕北,我认识了俭爷,俭是勤俭的俭,大概当初父辈给他起名的时候就指望着他日后能勤俭持家。俭爷真的很能持家,至今仍住在窑洞里,家当不多,收拾得清爽干净,非常俭朴。俭爷说他在窑洞已住了几十年,他还说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他的曾祖父也都是住在窑洞里的。住窑洞好,冬暖夏凉。俭爷引以为荣的是他的窑洞有18米深,饲养产奶的羊儿就住在窑洞的最里端。在长长的窑洞里,一切都离不开土,像土炕、土台、土墩等家具仍占据着洞里的主要位置。窑洞由于深长少了许多光照,从里往外看人是半剪影,从外往里看人就成了黑影。要说最豁亮的地方当然数窑洞门前和窗前。一句话,这里离光源最近。  相似文献   

9.
“推优进入延安中学后的那个暑假,我抱着游玩的心态去延安观光。看到窑洞和枣园,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触。后来学校举行‘一二.九’主题活动,我走访了很多当年亲历抗战的老延安人,心中对传统的渴望油然而生,真后悔当初没仔细感受延安的一草一木。”高二(4)班的张雪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0.
窑洞之光     
在陕北,我认识了俭爷,俭是勤俭的俭,大概当初父辈给他起名的时候就指望着他日后能勤俭持家。俭爷真的很能持家,至今仍住在窑洞里,家当不多,收拾得清爽干净,非常俭朴。俭爷说他在窑洞已住了几十年,他还说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他的曾祖父也都是住在窑洞里的。住窑洞好,冬暖夏凉。俭爷引以为荣的是他的窑洞有18米深,饲养产奶的羊儿就住在窑洞的最里端。在长长的窑洞里,一切都离不开土,像土炕、土台、土墩等家具仍占据着洞里的主要位置。窑洞由于深长少了许多光照,从里往外看人是半剪影,从外往里看人就成了黑影。要说最豁亮的地方当然数窑洞门前和窗前。一句话,这里离光源最近。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坐过的椅子 1937年1月,党中央和毛主席住在延安城内的凤凰山下,当时经费困难,住的是窑洞,用具非常缺乏。一位老乡看见毛主席白天黑夜辛苦工作,却连一把比较舒适的椅子也没有,就将自己家里的柳木圈椅送给主席用。毛主席住在延安的一年时间里,就坐在这把圈椅上,写出了“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2.
朱德同志生前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他一生勤奋学习的写照。他小时候读私塾,每晚看书到深夜。在战争年代,无论战事多么紧张,朱德同志总要挤出时间学习。在延安的窑洞里,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土房中,战士们时常可以看到敬爱的总司令在昏暗的油灯下伏案夜读的动人情景。  相似文献   

13.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  相似文献   

14.
占地约180平方米的路遥文学馆.于2007年11月t7日在延安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延安大学的校友。路遥文学馆位于延安大学著名的窑洞建筑群一排。背靠安葬路遥的文汇山.面临窑洞广场.馆名由当代文学大家王蒙先生题写。文学馆由序厅、主体馆、文学研究室等几个部分组成.展示了路遥生前各个时期的百余幅珍贵照片,刊登路遥作品的部分原始报刊,各种版本的路遥著作,  相似文献   

15.
找一处断崖,用扁担戳一个洞,人住进去,牛住进去,粮食住进去,日子住进去,就成了窑洞。在窑洞里生。在窑洞里长,在窑洞里上学。我们怎么能不喜欢窑洞? 我的家乡,有数不清的断崖沟壑。有断崖就会有窑洞。它不同于南方水滴穿石而成的阴湿,也不是地壳变动巨石架空而成的惊悚。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我都对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充满好奇。前不久,有幸前去探了个究竟,才解除了心中的疑问。辽阔的黄土高原上,有时走很远也见不着几座房子,刚到这儿时我感到很纳闷:人们住在什么地方呢?自古以来,这儿的人都喜欢住在窑洞里。仔细一看,在一些黄土坡下面,分布着一排排窑洞,难怪很少见着房子。我问当地人:“好好的房子不住,为什么藏在窑洞里?”当地人说:“窑洞里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不用筑墙盖瓦,不怕风吹雨打,既省料又方便,比房子好多了。”我摸着脑门又问:“住在窑洞里,不怕黄土坍塌吗?”当地人说:“黄土有直立不倒的特性,不会坍塌的。”…  相似文献   

17.
上海有条延安路,延安路上有所延安中学,延安中学里有着二千“延安人”。 1979年,也就是17个年头之前,一位世纪老人——邓小平,应这所学校之请,高兴地挥毫写下了“上海市延安中学”7个苍劲的大字。据传,这是这位老人为学府题写的唯一一块校牌。历史将最大的庆幸交给了这里的“延安人”。怎不叫人倍感亲切和自豪呢! 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怀着仰慕之心,来到这所学校,络绎不断。尤其是一些到过延安的人,在这并不算怎么宽敞的21亩地的校园里转了转——听了课,与师  相似文献   

18.
语言大师毛泽东幽默的“了”字对话,至今仍传为佳话。在红军转战陕北的艰苦日子里,一天深夜,部队进驻田家湾。由于人多,村小,房少,毛泽东同志和十几位同志共睡在一孔小窑洞里。房东老太太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  相似文献   

19.
战歌和战友     
张菱 《科技文萃》2005,(8):176-177
我的祖父公木和郑律成于1939年1月相识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那天,著名的大鼓演唱家吕班领来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进窑洞就喊我祖父的绰号:"博士,给你介绍一位战友,咱们抗大的音乐指导,小郑,郑律成.你们俩一个写诗,一个写曲儿,正好可以配成一对儿."  相似文献   

20.
闻亦  树人 《陕西教育》2000,(10):8-11
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和摇篮。 50多年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过13个春秋。枣园窑洞的灿烂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