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厦门是一个海岛型城市,有非常美丽的环岛路、沙滩和大海,还有据说是亚洲第一的跨海悬索桥“海沧大桥”。在教学中,这些环境资源就可以作为《科学》课自由研究的内容进行利用。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设计中,我课前把学生引到了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教师一段幽默风趣、感染力强的导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缩短课文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距离,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我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见过美丽的沙滩。但是,有谁到过海底,看到过许许多多陆地上见不到的珍稀动植呢?  相似文献   

3.
第一天说实话,四年级的内容每课我都上得非常熟了。教《吸热和散热》这课前不久,我市的教坛新秀就在我们学校借班上课,正好我参与了整个环节。所以,上这课的时候,我自信满满,从导入到实验器材的引出,到水与油的吸热过程,我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也都兴致盎然,尤其是吸热数据一出来后,学生的反应更是在预料之中。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探索,新教学设备的使用需要教师研究,尤其是数字化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新技术的使用不是摆花架子,它能丰富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解决教学难点.本文结合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更好地在科学课堂中应用新教学设备.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节课时,笔者首先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一化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在《吸热和散热》一课中,为了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课本给出了一个参照实验——用纸板和金属片来做实验(如图1所示),课本中展示的图片是设计状态下的理论性实验,而非实物照片实验,我们决定实际动手尝试。  相似文献   

7.
针对初中学生喜爱观察实验的心理,最近两年我对《物态变化》的教学做了较大的变动。经两次实践,证明可行,而且效果很好。下面谈谈我的做法。第一课时:预备课。首先提出本章课题:《物态变化》,让学生做几个简单实验,要求他们认真观察现象,并注意在发生这些现象的过程中,物质吸热还是放热。每二人为一组做下面几个实验: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教学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新技术的使用不是摆花架子,它能丰富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解决教学难点。本文结合苏教版四年级《吸热和散热》一课的教学,谈数字化教学设备如何更好地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浪花》一课,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看图学词学句课文。作者通过比拟手法。写出浪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特点。文中插图的景物很美,可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浪花》一课的教学注重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浪花》中的插图,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我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当浪花涌向沙滩.搔痒我的小脚丫时,我的心情怎样?我看到沙滩有各种各样的贝壳、小虾等,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是我们来到这美丽的沙滩,看到眼前这一切,会有什么表现?通过观察、想象,学生既了解了图上的内容,又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自然教材的使用中,怎样运用《科学课程标准》来设计自然课,跟上《科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一些做法和感想。我把自然教材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或适当做些删减处理,形成新的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教学。如第十册《自然》第五单元里,包括了第16课《声音的产生》、第17课《声音的传播》、第18课《耳朵的科学》。根据原编者的意图,我把这三课整合后定出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引起的现象;然后启发他们认识声音有许多奥秘,产生要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热情;其次是愿意与…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探索,新教学设备的使用需要教师研究,尤其是数字化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新技术的使用不是摆花架子,它能丰富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解决教学难点。本文结合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更好地在科学课堂中应用新教学设备。评析:龙江小学是南京市首批数字化实验示范学校。数字化气象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小农夫种植园、微录播翻转课堂等数字化设备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手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变革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数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指导三年级学生结合课文写片断。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写一事、一景,并能展开简单而有趣的描写和想象。如学完《海龟下蛋》后,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月亮、大海、沙滩”组成背景画面,写出活动着的海龟和“我们”。有个同学这样写道: 一个静静的夜晚,银白的月光洒在软绵绵的沙滩上,只有浪花轻  相似文献   

13.
《热胀冷缩》一课,在这套教材中是首次接触用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实验方法”,结果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精神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 这一课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扶着学生”认  相似文献   

14.
海之韵     
朝思暮想要去看海。以前常听人说,海水是如何美丽,如何湛蓝,听得我心花怒放,恨不得能够立刻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如今,我终于见到大海了,在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海南三亚亚龙湾海滩上。走出更衣室,波澜壮阔的海景出现在我眼前,阳光、沙滩和海岸,那些曾在我脑海中浮现过无数次的景色,今天全都真切地出现了!这一切无不令我惊讶得吐出舌头来。“这,真的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大海吗?”这似曾相识的大海,让我顷刻间忘记了自己,我一路狂奔在金色的沙滩上,冲向那湛蓝的海水。眼前的大海,浩渺无边,一直延伸至远方,最后与同样是蔚蓝色的天空连在一起,让人…  相似文献   

15.
《大海的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了《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讲读课文,在懂得了什么是用词准确,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及用词准确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作者怎样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事物和表达感情的,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之形成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和表达的感情:理解作者以“大海的歌”为题的用意。  一、整体入手 理清思路《大海的歌》以作者游览的行踪为序,对“码头上”、“海港里”和“大海中”三处典型地点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  相似文献   

16.
喜读《科学课》中来自教学第一线教师们的文章,深感我们的教师对科学教育有着巨大的热情和研究能力。其中今年3月期华伟老师的《结论为什么五花八门》一文,更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本文想在该文的基础上对科学探究活动结果的五花八门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欢迎批评和讨论。该文涉及的教学内容是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教学设计: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师:一群可爱的小鱼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美丽的大海里,一次涨潮把他们带到了沙滩上,困在浅水洼里。他们回不了家,见不着妈妈,甚至再过些时候就会干死了。后来小鱼的命运怎样了呢?小朋友一定想知道吧!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师板题,学生读题)二趣味识字,尝试读句(学生自由读书,划出生字,对照拼音多读几遍,有生字的句子也再读一读。教师在黑板上板画大海,沙滩,三两个水洼,并将背面写有生词的金色“小鱼”贴在水洼板画上。)师:读了…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怀念邓小平爷爷,内容感人至深的课文,重点描写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伴随鲜花一起洒入大海的动人场面。那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课标”的精神?我以“创设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看海     
唱着《小螺号》的歌,我这个山里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向大海: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海鸥在蔚蓝的大海和明净的天空之间自由飞翔……稍大,看了《美人鱼》的故事,大海在我心中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海,成了我心中一个美丽的梦。  相似文献   

20.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中《冷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吸热和散热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冷和热对物体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一般的物体在受到热或者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知道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展开探究活动。本课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以蜡笔在冷和热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例,认识物体受热和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安排两个活动,就是给蜡笔加热和做蜡画。在这儿,我选择了蜡笔作为探究的对象,而没有选择糖。因为糖在受热融化后非常不便于学生的操作,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