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中俄瑷珲条约》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国土丧失事件。一百多年来,多少中华儿女为此国耻心在流泪,更有多少爱国志士在为此奔走呼唤——“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黑龙江边的爱辉(旧称瑷珲)古城,就有这样一个热血男儿,他为了“警世国耻”,筹建《爱辉历史陈列馆》——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时值他在上海又一次为筹建《瑷珲卫国英雄纪念园》奔走呼唤时,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位可敬的爱国志士——吴定良。  相似文献   

2.
刘霞 《中国档案》2022,(10):86-87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既是为新闻出版事业奋斗的文化名士,又是为呼吁抗战救国斗争的爱国志士,更是为实现民主政治奔走的民主斗士。他就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邹韬奋。他一生创办6报1刊,6次流亡,1次入狱,历经险阻而矢志不渝。周恩来曾亲笔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创作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出纪实主义的误区80年代末以前,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突出主体意图,淡化客观存在,说教意味浓重———这多少延续了“文革”时期“主题决定论”的思想———一部纪录片就是编导的一篇论文;采用的手法,也多是语言灌输式。故而,着眼点更多的是落在解说词的写作上(至今依然有人把解说词的写作水平等同于编导水平的高下)。某些纪录片甚至是先有解说词,后有画面,画面只不过是填充解说词的符号。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也有悖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人们呼唤着真实的复归,呼唤着纪实时代的到来。于是,《…  相似文献   

4.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5.
旅美华人尹集均和史詠两位先生,参与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工作,怀着“国耻未雪,沉冤未昭”的爱国心情,通力合作策划和编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一本大书,最近已在台湾出版。作者共收集上千张历史照片,相信是至今对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一时掀起了“晋商纸贵”。然而今古晋商已不是一个概念。历史的轨迹并不一定是顺延发展的,就像“本不愿意作生意”的乔致庸却成为一代晋商的领袖,他的商人操守与各般见识,今日以掘煤著称的晋商又有多少人读懂?  相似文献   

8.
张忠顺的名字,最先引起读者的关注,大概还是从《解放军报》头版刊登的一些重头报道开始的:《有本事的人为何不安心?》、《领导登门听牢骚》、《帮典型为啥适得其反?》、《欲刹歪风,必驳歪理》、《“马放南山”之后》、《“安置卡”引起的风波》、《“热潮”中的“冷思考”》、《千军万马上网之后》,等等。特别是关于“模范团长”李国安、“军中焦裕禄”傅卫、“京城雷锋”孙茂芳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更是增添了我们寻觅他写作秘诀的欲望。最近,我们难得有机会与他彻夜长谈。事后,又细细翻阅了他出版的《超越自我的凡人———人物通讯作品集》、…  相似文献   

9.
最近,李连科出版了他的新作《价值哲学引论》。至此,李连科完成了他研究价值问题的三部曲:《世界的意义———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价值哲学引论》。从“价值论”,到“哲学价值论”,再到“价值哲学”,李连科是在一步一步地接近价值哲学研究的腹地。1985...  相似文献   

10.
这位就是王维钧。《女友》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中等个头,标准身材,白白净净儒儒雅雅的学者模样。刚刚跨入天命之年,在许多人身上,这是一个驼背凸肚的年龄。而王维钧,衣带稍宽亦不悔,一如既往地为他的“伊人”——《女友》鞍前马后地奔走着。别去理会那写在他脸上睡眠不足的印迹,五十而知天命的王维钧风风火火、快人快语,思维的运转与语言行动一样快节奏、高频率。这一点,使他迥然有别于书斋中的谦谦学者、沙龙里的语言巨人。王维钧是学历史的。历史总让人想起西汉墓、故纸堆,想起黄卷青灯、秦砖殷鼎。然而学历史出身的王维钧却起兴研究了人才学,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实施着他的研究成果。从事共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笔下有位王贴,他是天齐庙的一位当家老道士。此公虽名不见经传,却因跟宝二爷偶然胡诌“妒妇方”而赫然上了《红楼梦》的回目,并且给人留下颇为有趣的印象。 这位王道士,原无所长,只是“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病射利,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他奔走豪门,在宁荣二府“走动惯熟”,得了个“王一贴”的诨号:言他“膏药灵验,一贴病除”。  相似文献   

12.
“一腔激情颂人民,千秋妙笔著华章。”以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人民呼唤焦裕禄》、《风帆起珠江》等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而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为党的新闻事业勤奋工作,笔耕不辍,奉献了全部身心,做出了  相似文献   

13.
过去一说起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从中共“一大”到“五大”连任五届的总书记陈独秀,就说他是造成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托派”,并被开除了党籍。他的名字一直只能排在中国共产党里的坏人之列,绝不能和毛泽东等其他领导人并提。因此,有人称陈独秀问题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大案。可是,今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即3月2日,新华社发了一条新闻———《全国政协委员有五十余位名人之后》,新闻列举的名单第一部分是“已故中共领导人之后”,其中有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邓小平之子邓朴方、之女邓楠等人,也有陈独秀之孙女陈红。陈独秀终于堂堂正正又归入了中共领导人的行列。  相似文献   

14.
穆青以人物报道而著称。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①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采写的人物报道,堪称传世佳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是穆青刚到延安《解放日报》工作不久采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铁人”王进喜、“  相似文献   

15.
记者见证中国历史,《中国记者》见证记者的历史,这是我们组织这组稿件的初衷。编完最后一位记者黄燕的稿子,我们数了一下,这组手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激情”,原稿中出现100多次。在这个激情年代,有多少记者就有多少激情。 我们还数了一下,写来手记的记者不多不少正好十六位,所以总标题叫《十六大上的十六位记者》。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辛酸和耻辱,华夏儿女为救国救民所从事的艰辛的奋斗,更是会生生世世铭刻于心骨之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庄建平主编的《国耻事典》一书,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签订150年后的今天,由成都出版社推出问世,而且在“第五届全国书市”上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书”,便很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有道是:“四十七八,干了白搭。”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九,虽说还是个普通记者,但仍在埋头苦干。报社规定,每人每月编发、采写稿件15篇,可他近3年来平均每月见报稿件都在40篇左右。在这背后留下了多少双脚印,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他,就是被人们赞誉为“二十四小时记者”的《开封日报》记者汤传钧。 1981年初冬,《开封日报》为了加强卫生战线的报道,把从事多年医师工作的汤传钧调到报社,让他负责这方面的采访。他干新闻工作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是他怀着认真宣传好党  相似文献   

18.
近日,由日本历史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反映日军侵华罪行的学术专刊——《山东半岛(日军罪行)考察纪实》,以日文的形式对济南市档案馆编纂出版的《勿忘国耻——济南“五三“惨案档案文献选辑》一书进行了详细介绍。据济南市社会科学院李家振研究员介绍,在一份日  相似文献   

19.
上架新书     
《当代图书馆》2010,(1):66-67
《祖国的陌生人》“在你的国家,你却是个陌生人”在这本书里,作家许知远试图通过一次穿越中国的旅行(爱辉——腾冲)来了解这个国家,但看到的事实却并非如其所想象,这在作者行走三峡和陕西以及其他地方时,似乎也是一样,传统已经断裂,混乱的价值观无处不在,他既看到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巨变  相似文献   

20.
微音,这是《羊城晚报》读者熟悉的名字。因为这家晚报经常刊登他的《街谈巷议》。他的文风泼辣,观点鲜明;或褒或贬,有抑有扬,切中时弊。微音的多少文章说到老百姓的心里去了,人们争相阅读之余,不禁问起:“微音是谁?”微音,是《羊城晚报》原总编辑许实的笔名,去年初,因年纪大了,退居二线。他在近几年里,撰写了上千篇杂文式的新闻评论《街谈巷议》,虽曰“微音”,实乃警世醒人的暮鼓晨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实如鱼得水,笔酣墨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