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不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因此存在对缺省信息进行补偿的客观必要性。汉英翻译者应根据自己的总体翻译策略和对读者的认知预测分析,坚持相关和一致原则,在句、篇两个层次上对译文实施适度外部补偿和内部补偿,以有助于全面转换原文意义,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了翻译过程中体验与认知的重要性,坚持翻译是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制约性的动态平衡。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对翻译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指出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弊端,并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翻译能力培养的要素和翻译课堂教学的目标,阐明如何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域构建新的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认知翻译观认为译文来自体验和认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西方音乐剧也开始被引进国内。音乐剧翻译作为外国文化引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七幕人生文化公司系列作品的中文版本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对七幕人生系列作品中音乐剧本土化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更合理的音乐剧本土化翻译方式,为相关文化工作者提供借鉴并助力西方经典音乐剧文化"引进来"。  相似文献   

4.
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再现翻译过程,培养翻译能力。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相关理论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及理论对高校翻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黄园 《海外英语》2011,(7):169-170
通过认知科学这一角度进一步探究语言这门学科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进一步探究翻译的本质特性以及翻译教学之间存在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翻译能力的培养作为翻译教学的中心环节在翻译教学中也显得十分重要。该文主要针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所产生的启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倡导全面的、互动的翻译,注重翻译中各个交际环节的多重互动,并以人的体验感知为基础达到和谐的翻译。本文对《峨眉山月歌》的译作进行分析,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进一步探讨翻译本质特性以及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改进翻译教学并解决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突出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一翻译观对英语专业三年级笔译教学的启示是,教学活动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再现翻译过程,培养翻译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从体验中认知原文本及原文本所展示的世界的能力,以及用自然的目的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郑蕴蓉 《考试周刊》2010,(42):129-130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能力对翻译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探讨了其对翻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概括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其中重点介绍了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情况,并且通过分析翻译中形式与意义问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在该问题的讨论上所能提供的新的视角。接着,文章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概念结合实例来解释翻译中的问题,通过“意象”概念说明语言形式与语义互相依赖的关系,进而指出在翻译中应该充分考虑决定“意向”的四个参数:选择,视角,突显和详细程度。  相似文献   

12.
翻译语言学研究是翻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认知和翻译相结合进行研究成为了翻译学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并且其包含的六大要素对翻译实践活动及其翻译策略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国内旅游景点都会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对导游词英译的需求也加大。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中文导游词的英译问题。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过程。本文首先从导游词文本的特征和功能开始分析,指出导游词译文的目的是使外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景点的相关信息,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以该目的为准,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导游词文本兼具信息功能、表达功能和呼唤功能的特征,在有关翻译要求的指导下遵循"目的"原则,并同时以景点导游词的译文为例提出相关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多重互动性、创造性和语篇性。首先,认为翻译活动是“作者——文本——译者”这一交际过程中三个元素的互动,而不是像传统语文学一样,仅仅以作者为中心,认为译者是作者的仆人,同样也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性主义,认为翻译活动.必须忠实于原文,甚至是要达到等效、等值;其次,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本的基础上的再创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创造空间;再次,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译文的语篇特征。将此理论加以引用,对于《水调歌头·中秋》的译作进行分析,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支撑试图分析翻译的主观性的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以及认知语义学的维度分析翻译主观性存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翻译需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由于人类在认知、思维方面本身存在诸多共性,隐喻的翻译应尽量采用直译,只有当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时,方可采用意译。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构成体系与操作系统。译者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和变通,以顺利实现文本翻译的交际功能。本文论述汉英翻译过程中的变通与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认识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以及在其影响之下所产生的翻译身体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主体性内涵和内在结构进行了解释。在文学翻译主体性当中,包含了对基于体验的翻译认知、翻译者的翻译体验等内容。同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话。在"翻译本体研究回归"的讨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等方面,体验和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涵  姜诚 《英语广场》2021,(10):29-3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理解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背景,将原文本转化为目的语表达出来。中国古诗词翻译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讨论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诗词英译中兼顾作者、文本、译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