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推进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政治命题。学界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研究角度过于狭窄。本文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构成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创造政治是有目的的,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政治目的很不相同,因此政治目的 存在着合理与否的问题。政治目的可划分为根本性、总体性目的和派生性、单一性目的,前者可视为政治的终极目的或终极政治目的。终极政治目的的合理性问题是政治哲学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终极政治目的合理与否是一种政治是否具有应有价值或者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根本前提和最终根据。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终极政治目的各不相同,思想家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论回答。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只有马克思提出的“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转换为“社会中所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真正合理的终极政治目的。这一终极政治目的的合理性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本性的要求,而且从历史上各种幸福观中吸取了养分,因而具有综合性和超越性。终极政治目的可以说就是政治理想的终极目的,政治理想则是对如何实现终极政治目的的谋划或设计,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合理的政治目的得以实现,政治的本性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政治才能具有它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政治教育是一种人文艺术特征鲜明的教育活动,具有美学方法论意义,以美学为路径开展政治教育,是有效提升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政治系统政治 统治的基础,直接关系着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状态表现和价值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和提高 政治认同的基本路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巩固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只有不断改进 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促进政治认同的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核心政治的转变,民生政治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往往把我国的民生政治理论与西方生活政治理论相互混淆。因此,在对民生政治理论与生活政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成为必然。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的命题是在反思现代化及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的救治资本主义的政治处方,而民生政治则是对我国社会当下民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二者虽存同更求异。只有民生政治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以政治民主促进社会民生是我国民生政治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政术或治道的范式,二是民本主义或民学的范式,三是王权主义的范式.每一特定的视角与范式,可以说都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传统某一方面的特质或特征.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思想的主旨与特质,仍有必要调整、转换视角和思路,从政治主体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思想.依作者之见,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思维理路乃是境界型的,它以转化和提升统治者的精神境界为主旨.  相似文献   

7.
学生政治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的政治敏感和政治智慧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前提,政治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科意识的培养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养成的重要的内容,多样化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是培养高中生的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灌输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传统而时新的方法,让学生正确处理科学知识学习和政治素养养成的关系,是提高中学生政治素养的保障。所有这些为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却明显表现出政治冷漠,淡化政治的倾向.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希望对解决大学生政治冷漠问题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政治浪漫是以远离政治实践经验的理性文人政治观作为政治信仰,以政治实践为目的的群体性政治冲动,是群体在对理想政治生活蓝图的渴望冲动下对政治制度、政治秩序的改造欲望与实践。政治浪漫存在于政治发展过程,对政治变迁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政治认同表示的是政治主体产生的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自身价值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政治认同具有社会性、意识性、多维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学习或接受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从个体角度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和训练大学生承认和接受国家政权,并使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传统政治观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继承下来的对政治的观点,由于它具有继承性,它对现实政治生活仍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观是许多中国人秉承的政治观,它虽有一定精华,但仍为落后的政治观。对其进行改造,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政治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哲学是一门真正的哲学学科。它是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治国安邦之理。政治哲学从政治存在和政治思维两个方面来考察政治世界。政治存在是政治世界的客观方面,政治思维是政治世界的主观方面。对政治存在的考察,包括对政治的起源、政治的本质的研究,包括对政治世界的结构、功能分析,包括关于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空间与政治时间等等的学说。对政治思维的考察,包括对政治价值观的研究,包括对政治哲学、政治法律思维、政治道德、政治神话等等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政治存在与政治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政治思维方法是邓小平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认为 ,邓小平政治思维的主要方法是哲学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这三种方法形成其政治思维方法系统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5.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政治发展的标准与尺度,也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政治宽容的理念实际包含两种形式即消极宽容和积极宽容。消极宽容是被动地自制或容忍,而积极宽容则是热情、尊重、积极肯定。两种宽容在价值基础、目标、手段上有很大差异,但也是相互关涉、互为支撑的。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的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高度民主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然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伴随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必要的公民政治素质是现代民主政治赖以实现的基础。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但变迁社会的非常态政治秩序往往引发对非常规政治手段之正当性和风险性的争论。基于马基雅维利对常态政治与非常态政治的划分,归纳了常态政治下受到现代政治价值规约的政治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常态政治并非一成不变,在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即建国之前、制度变迁、宪政变迁与宪政困境、外部威胁。非常态政治是一种不稳定的秩序,在实现其向常态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以政治目的为名打破常态政治下通过法治秩序对政治手段的约束。本文还梳理并评价了相关学者与学术流派对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下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之关系、政治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和风险性的阐述。非常态政治下的制度创新与持续试错促进了政治发展,规避其中的政治社会变迁风险要遵循审慎原则,在制度层面上以程序正义替代实质正义,以法治民主取代多数滥权。  相似文献   

19.
政治转型是政治系统在政治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所作的调适性变迁。政治转型与政治系统整合是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相反相成的现象:政治整合是政治转型稳定进行的必然要求,政治系统整合就是建立具有凝聚力政治机制和政治连接纽带的过程,政治整合由多种社会政治力量形成合力完成。  相似文献   

20.
政治效率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效率是维持政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与政治民主、政治法制并列,是政治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是政治合法性的内在逻辑.政治效率作为政治系统运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政治文化效率、政治制度效率、政治机构效率、政治行为效率的综合体.它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度,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政治制度化水平,行政体制以及政治事务性质等包含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环境以及政治行为工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