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跃 《文教资料》2011,(12):45-47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的角度来探讨文化意象的翻译及相关问题。文化意象是一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是一个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过程。如何处理文化意象中"形象和意义"的矛盾问题成为文化意象翻译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杨宪益夫妇版本和霍克斯版本)中文化意象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比较,揭示目的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的指导作用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形象和意义"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关联理论,语用翻译是一种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关系的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对此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就语言的丰富内涵而言,《红楼梦》名列第一。阅读《红楼梦》读者无不赞叹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作者在选词用字方面显示了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各种词性的词语都用得贴切自然、生动形象,人物语言用词也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上世纪70年代英国汉学家、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大卫·霍克斯与闵福德合译,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版本的《红楼梦》(ADream of Red Mansions)全书。这两个《红楼梦》的英译本受到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4.
从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版本,从章回标题的翻译中,探寻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从而揭示H的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指导作用及其广泛应用,也为英译本的比较与评判提供新的视角和标准。  相似文献   

5.
陈薇 《考试周刊》2009,(46):25-26
服饰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古到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探究,并与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进行了对比.从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角度出发.揭示出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译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环境等等。从目的论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巨著,一个成功的翻译可以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然而由于中西两种文明的巨大差异,《红楼梦》的翻译仍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使现有的两个完整版《红楼梦》译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这些缺憾体现在人名、典故、意象等多方面。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曜 《考试周刊》2007,1(29):42-44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米·米·巴赫金从语言的本质角度,把文本的创作与阅读概括为对话关系,提出了文本不仅仅是写和读的最终产物,而且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过程,先有对话,后有审美。他的这些观点是集前人在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方面的经验而发展的成就,克服了新批评主义只重文本不重审美,和文学接受理论只重主观审美而忽视文本客观话语的缺陷。在米·米·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导下,本人将对《红楼梦》两个译本及原著三者进行比较研究,试图研究英汉文化历史背景对译者理解小说中对话的影响,以及译者的母语文化历史背景对其在另一文化历史背景中再现原著的对话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大量的双关语是翻译的难题,两全译本的译者都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杨译倾向于直译加注的方法,力求忠实于原文;霍译倾向于读者,将原语的双关语译成了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双关语,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两译本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浅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文化词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对比,举例评析制度习俗文化词、比喻性词语、物质文化词、双关词和习语的翻译,探究两位译者在处理上的得失,并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词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归化异化之争由来已久,中外皆有,但迄今为止学者们都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然而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翻译策略,始终都是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涉及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部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百科全书。可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何能让外国读者理解这部鸿篇巨制中的内容乃至中国文化,无疑对众多翻译工作者是个巨大的挑战。文章以《红楼梦》两部最出色的完整英译本:杨宪益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及女婿闵福德合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试图对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应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翻译家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在叙事学框架下译者的决策过程和策略选择。研究发现,杨宪益注重外貌描写,霍克斯注重内在性格和情感表现,这反映了两位译者在叙述要素上的取舍和权衡。总体而言,叙事学理论为理解《红楼梦》翻译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对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杨晓茹 《考试周刊》2012,(29):28-29
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菜名翻译进行研究,以宏观的角度审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指出在翻译《红楼梦》中出现的菜名时,不论是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名还是含有文化寓意的菜名,两位译者都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晓 《海外英语》2020,(6):37-38,58
《红楼梦》的回目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小说最负盛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版(简称杨译)和霍克斯版(简称霍译).该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比两译本回目翻译之异同,旨在探究杨译和霍译如何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翻译《红楼梦》的回目,却殊途同归,使译本均获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作为语言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不仅对认知语用学意义重大,更是在翻译领域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所译版本的《红楼梦》的第一百零二回章节的实例分析,探讨不可译性,对等原则和文化缺省这三个翻译问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情况。研究发现关联理论在这一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甚至在此基础上文化缺省这一问题也能得到解释,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17.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国学启蒙经典之一,在诗学、蒙童教育、文化传播学等诸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鉴于其丰富的文化负载和广泛影响,这本小册子于16世纪便有了拉丁文译本,并从此开始外播的步伐.在《三字经》的诸个译本中,英国外交官、汉学家翟里斯(Herbert Allan Giles)的译本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的存在妨碍了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对之进行重构,以帮助译文读者建立语义连贯,从而更好的理解原语作品的内涵,了解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为例,归纳和说明杨宪益、戴乃迭两位译者针对文本中的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对此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9.
依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交往的合理性有赖于遵循交往的有效性原则。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翻译主体也应遵循交往行为的有效性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尽可能符合真诚性、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原则。对赛珍珠和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者都有实现文化间平等交流的初衷,符合交往的真诚性要求,但在交往的真实性原则和正确性原则的符合度上,赛译和沙译各有差异。理想的翻译应该尽可能兼顾交往有效性的诸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关联理论和关联理论翻译观的主要观点,阐述了文化缺省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关联理论可以为小说中文化缺省的翻译提供较强的解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比较了《红楼梦》两译本在文化缺省方面的翻译,认为虽然译者的翻译方法不同,但都遵循了最佳关联原则,都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