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201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相似文献   

2.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遵循儿童品德与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综观《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从头翻到尾,呈现的仅仅是若干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课堂上以什么“牵”住学生的视线,如何提高一节课的效率?还有知识目标的落实、情感目标的实现、能力目标的达成、对教科书的合理运用……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在不断地听课、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时,我发现,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要遵循“搭、准、精、趣、情、导、序、实”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5.
构建开放的品德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德育新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研究阶段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它的理念必须由教师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实施。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本次新课改中出现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游戏为栽体,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的德育新课程。它旨在指导学生过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这是一门向儿童生活开放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课堂也应该是开放的。这种开放包括教学内容,由教材向学生生活开放,教学活动方式由道德知识讲解向生动有趣的活动开放,教学时空由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等。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与社会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如果一味地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只会觉得沉闷乏味。因此,新课改下,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大胆引进生活内容,以生活化教学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考虑充分去开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小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以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小学品德课堂变成富有生活化的多彩课堂。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  相似文献   

11.
董海霞 《文教资料》2009,(33):160-16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遵循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这一特性明确要求教学要以生活为本,对此,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举例分析并提出了生活规则习惯化、历史内容情感化、地理知识生活化三点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课程当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从而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一、现状描述(小学思品教学的现状分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但目前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  相似文献   

15.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16.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融合社会发展的进程,从而提升小学品德教育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改进陈旧的小学品德教学方式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对小学品德生活化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手段等进行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善原有的小学品德教育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根据当今时代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性格、学习心态等进行关注,并对于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化教学模式改变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师》2016,(27)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品德塑造的重要阶段。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小学品德教学应回归生活,多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故文章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品德课堂中,并重点提出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相应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情境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