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3年《塘沽协定》签署后,国民政府响应日本的“户田外交”,采取了“亲日”的外交政策,其原因在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政外交困境,更为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需要,以及想借此求得一个暂时的苟安局面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国民政府“亲日”外交所导致的是中国华北主权的逐步丧失与中日两国关系的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2.
晚清后期政府要员张之洞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一度表现出"亲日"的外交倾向,本文认为,促成张之洞外交倾向的原因有多种,并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兴亚"人士积极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内对“和日”的非议对于北方危急的情况及汪精卫主持的外交状况,此时国民党内一些中高层人物也关注较多并颇有非议。并得到张继等党内一些元老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抗战前期(1931、9-1939、9),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形势的推动下,制定了以苏制日、联苏抗日的基本政策,并对苏展开了比较积极与务实的外交活动。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争取到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然而,由于中苏的合作抗日没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存在不少矛盾与冲突,故在追求合作过程中历经曲折,并在合作形成后国民政府联苏政策与外交中也含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使双方关系难以继续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烟毒泛滥,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备受责难和讥讽。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的禁烟政策渐趋严厉,但租界及治外法权仍是制约禁烟的重要因素。国民政府试图利用禁烟收回民族利权,此举措虽未获成功,但国家形象却大为好转,国际地位亦明显提高,并成功地使日本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个好的历史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有三个,一是丰富扎实的历史学知识;二是口头表达能力与大方自然的教态;三是组织教学、与学生互动的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第一点,即只有打下了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和史学专业基础,对所教的内容确能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具备这一点,懂得再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授课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国民政府改变此前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解决方针。一方面,以一定兵力援助十九路军抗日,但将之限定在一定的、局部的范围;与此同时,又积极通过国联及英美等大国的斡旋,争取双方停战和日本撤兵。在交涉中,最初力图将上海事件与东北问题一并解决,但由于日本坚决反对,中方只得接受“沪事单独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国际上频频向盟国展开外交攻关,极力争取盟国采取"先亚后欧"的战略,先打败日本,再解决德国。这一外交努力虽然失败,但也反映了蒋介石的外交动机,首先是要为日后反共保存实力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考量,但同时的确有维护中国利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虽然消极抗日,但对美英等国的外交却取得了重要成果———废除“治外法权”。近代中国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对外一贯奉行妥协投降政策,蒋介石国民政府也不例外,何以在抗战相持阶段能废除美英等国在华的一些特权呢?1940—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野心急剧膨胀,太平洋风云紧急。为了确保美国在亚太的利益,美国启动了旨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程序并取得了英国同意。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完成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  相似文献   

12.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援助,以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用一个小自然段叙述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怎样理解这一成就?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 ,美国力图利用世界格局的变动 ,强化其人权外交 ,建立由它主导的单极世界。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人权外交具有侵蚀性、实践性、强制性、多重性、荒谬性等特点。文章还剖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霸权主义实质 ,预测了美国人权外交的去向  相似文献   

15.
特使外交在中国抗战的危机关头发挥了常规外交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初期蒋百里奉命出使意德等国正是这种特使外交的体现。虽然其目的并未完全达到,但蒋的出使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时特使外交在出使背景、人员选定以及外交实践和效果上的相关机制和特点,展现出特使外交在其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印度一直钟情于自己民族长久以来的大国梦。为此,印度的外交战略必须服务于作为整体目标的大国战略。而现实是印度面临的外部现实不容乐观,印度与美国、俄罗斯、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关系现状都不如人意,印度的外交理念也使其外交实践难脱困境。  相似文献   

17.
外交翻译不仅关系到翻译实践,同样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外交翻译的特殊性,而外交翻译的翻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它行业翻译的共性。因此外交翻译在重视特性的同时,还应该立足共性;在与外交融合的同时,还应回顾翻译本源。外交翻译应充分利用翻译学的研究成果以求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币原外交和德国的斯特莱斯曼外交是两国针对当时国际及国内形势而推行的外交政策。两者看似相同,实则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斯特莱斯曼外交旨在通过"和平"与"和解"的方式恢复德国的国际地位,而币原外交旨在通过"协调"和"不干涉"的方针维护和扩大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19.
“七七”事变到武汉陷落期间 ,中国军队在各抗日战场进行了英勇抵抗。和“七七”事变前及武汉陷落后相比 ,国民政府的表现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七七”事变爆发后 ,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和国内的抗日浪潮 ,国民政府及民族主义情结浓厚的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抗日。而武汉陷落后 ,日本消灭中国的危险暂时消除 ,国内的抗日反蒋运动也因战争而平静下来。但共产党军队的壮大重新给国民政府造成威胁 ,其行为走向反动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世界,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自身的软实力,积极探索"人文外交"的新路径.本文从分析"人文外交"的现实背景出发,考察了它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与主要创新,并且通过分析中国"人文外交"的实际开展探讨了其相关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