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以为你的偶像,总是面带笑容,事事为善。其实,他们也有"恶"的一面,这不搞怪、整人的事情还一大堆,不过这也正是他们可爱的地方,瞧那些他们所做的完美恶作剧,恐怕可以出版一本《完美恶作剧指南》的书籍了。  相似文献   

2.
躬行的首要阶段是"正心",亦即增强、扩充善的欲望和感情,减弱、消缩恶的欲望和感情,从而使善的行为动机克服恶的动机;躬行的中间阶段是"积善"与"改过",亦即不断确定和执行善的行为动机,不断改过迁善,积善而不是积恶;躬行的终极阶段是慎独.亦即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也谨慎遵守道德,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道德,致使遵守道德的行为恒久、稳定而成为习惯,最终实现自己的道德志向而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  相似文献   

3.
论 律 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4.
论律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5.
佚名 《高中生》2008,(23):22-22
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同时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种人的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其实内心很痛苦,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类人。怕说"不"的情结主要缘自以下原因。脆弱的自尊心。他们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们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现实。他们潜意识里的"讨好"欲望,  相似文献   

6.
奥弗德在《白脸》里描写了美国种族主义社会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探测同时代作家未曾触及的阴暗角落,揭示了种族歧视文化如何使黑人变成精神"奴隶"的主体性生产过程。该小说在创作手法上顺应了自我暴露和自我悲哀的城市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强化了性恶书写的色彩。从津巴多的人性观来看,奥弗德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交织描写凸显了美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杂种族形势和黑人社区的内在问题,展示了系统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情境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和个体力量之下的人性之恶。奥弗德关于人性之恶的描写和主题阐释极大地提升了美国黑人城市自然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其主题寓意与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品相比,的确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7.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8.
继女儿考上广西师范大学之后 ,2 0 0 0年 8月 ,儿子又考上了国家重点北方交通大学。一时间 ,不少人向我讨教家教良方妙策。其实 ,我觉得很平常 ,没有什么高招 ,只是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了三个方面。  首先 ,家庭教育要以善爱为核心。善爱是为人之道 ,我们的家庭同千百万普通家庭一样 ,教育孩子以善爱为本。从小对子女施以善爱教育 ,从不懂事到懂事 ,对他们讲做人的道理 ,教育他们友善待人 ,不以人恶 ,不要那么凶 ,凶就是暴徒歹人的根源。要爱护自己 ,也要爱护别人 ,对同学、对亲人、对长辈都要有爱心。尊重别人 ,以人为善 ,使他们在成长的…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性恶论较为彰显人与动物共有的"性"的自然性能之类的普遍性(恶性),但也注意到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为善的特殊类本质(知性、义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但也体现了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荀子只是在内在可能性意义上认为人性是善的或恶的,在内在现实性意义上没有直接断言人性是善的或恶的,认为只有立足于外在角度当人性外化于人的行为时才有善恶可言。荀子的性朴论和性恶论不是正相反而是"殊途同归"、互相补充,因而是可以统一的;同时他讲的"性不善"主要指向还是"性恶"。  相似文献   

10.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释放很容易,人在物质上的追求、对欲望的放纵,有时就像湍急的水流一样奔腾不绝,而难以做到的往往是节制。许多时候,能否管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即成为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对别人要宽容,但对自己一定要严格;对别人不必苛求完美,但自己一定要追求完美。"一个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最纯最浓既得到又要付出的情感,是最使人心悦的感受,它藏着无限的动力,可使丑的变美,恶的为善,真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感于诸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志愿者服务等利他行为的稀缺,认为:"道德冷漠"已成为当前道德生活的一大顽症.[1]这个判断代表了一种对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教育的思维定势,即想当然地将利他与利己对立起来,并偏执地认为利他是善的和道德的,而利己则是恶的和不道德的.其实,利他与利己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人说宽容就是忍耐,不是,宽容怎生了"忍"字,宽容不是遭罪;有人说宽容就是爱,不是或不全是,宽容与家是两种境界,其实爱有时容不下太多的宽容;还有人说宽容就是给予,那就更不对了,过份的宽容就是纵容.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交流活动.这就使语文教学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活生生的人,怀有"喜怒哀惧爱恶仇"七情:而语文教材也不仅仅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们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因此,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情感性.教学中,只有这"三情"的交融与和谐统一,才能使师生产生共振,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产生美.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菁灵姐姐:你好。我是个嫉恶如仇的女孩。我们班里有些同学,很瞧不起那些家境贫寒的同学且经常欺负他们。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并多次劝阻,可作用不大。我该怎样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呢?张桂花先从“善”、“恶”谈起。“善”,从言从羊,会意,指说起话来就像羊一样善良,善有“好”的意思。“恶”,从心从亚,会意,“亚”的繁体字写作“亚”,是人鸡胸龟背的形象,丑陋得很,人的丑陋主要是心灵不美,故从心。善与恶,主要体现在人的道德行为上,我们提倡扬善弃恶,从善如流。你能“嫉恶如仇”,这是一种良好的情感表现。但是,也应该看到,“嫌贫爱富”是社会…  相似文献   

19.
德国汉堡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说:“想出恶作剧的儿童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卡尔博士认为,恶作剧的特点是儿童以此来超越界限。要使儿童变得独立,恰恰需要这种越界。有些孩子尽管知道母亲不欣赏其恶作剧,但他仍想尝试一下,因为他想使自己离开受成人控制的世界,用做游戏的方式来拒绝禁令和规定。这个儿童心理学家还认为,恶作剧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示。如一个刚满4岁的小姑娘在父亲的钢琴上撒上酥松糕点,这肯定不是出于恶意,她更多的是要向父亲表明:你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你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这看上去像恶作剧,其实是爱的表示…  相似文献   

20.
行善三维度     
《同学少年》2009,(11):27-27
善有长度,当帮人帮到底;善有宽度,不因噎废食;善有长度,当帮人帮到底;善有宽度,不因噎废食;善有深度,应智慧行善。——题记记得一位智者说过: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能让人感动,一是我们仰望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而行善,正是道德准则的一种外在体现。然而现在,有人视行善为作秀,有人怕被骗而不行善,有人行善竟成了法庭上的被告,让本应是"天性使然"的行善蒙了世俗的尘,没了纯净的光。其实,行善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把握好"度",行善之路自会是一条通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