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11月,蒋介石下令逮捕在上海的爱国民主人士章乃器、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史良、邹韬奋、沙千里等七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案发生后,冯玉祥即积极进行营救。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发现冯玉祥为营救“七君子”与蒋介石往来密电三件,特披露如下,标点为选录者所加  相似文献   

2.
王鹏 《出版参考》2009,(6):22-23
1936年11月23日,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被捕事伴。  相似文献   

3.
“七君子案件”是在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号召下,国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进步人士及广大人民要求抗日的重要时刻,国民党当局企图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重要罪证。从1936年11月沈钧儒等七人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江苏高等法院提起公诉到1939年2月重庆四川高等法院一分院撤回起诉并牌告,这个案件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我馆收藏的此案部分档案,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案件的过程,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七君子案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特选编公布。  相似文献   

4.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邹韬奋,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年代献身革命新闻事业.曾经一次入狱,六次流亡.他在1937年9月20日——因“爱国有罪”在“救国会七君子”案中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出狱不久写道:“自己已经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流亡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为了这事业,韬奋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5.
评论政治问题,需要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熟知国情,洞悉时局的大智慧. 提到王造时的名字,估计不少人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如果说“七君子”事件,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哦.然而,很多关于“七君子”的表述,都是“沈钧儒等”,王造时的名字和影响,也在“等”字后面被逐步淡忘.历史学者姜平在为王造时立传时,特意用了“斯人独憔悴”的诗句. 王造时或许有不少的身份,但政论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早在学生时期,王造时就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  相似文献   

6.
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1840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1939年11月4日病逝于越南谅山。他是在历史的长夜中闪出光亮,温暖了那个时代,令后来者感动的人物。他曾代表清朝出使日本、朝鲜,他创办了震旦、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他在抗日救亡和“七君子”案中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在战时江西省会泰和附近的吉安市,有一家颇有影响的进步报纸,它就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王造时先生创办的《前方日报》。  相似文献   

8.
"七君子事件"是在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号召下,国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进步人士及广大人民要求抗日的重要时刻,国民党当局企图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重要罪证.从1936年11月沈钧儒等七人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到1939年2月重庆四川高等法院一分院撤回起诉并牌告,这个事件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对于整个事件的过程,《救国时报》给予了大量的详细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各界对该事件的态度.该报纸是国内外对于"七君子事件"给予最集中、最全面报道的报纸,为我们今天重构当时的历史原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9.
谢纳 《记者摇篮》2004,(10):42-42
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群众喉舌”的功能不断强化,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喜爱。但是从近年来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张君案”和“马加爵案”的报道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新闻审判”的现象在报道中时有发生,既危害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妨碍了依法治国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
1936年秋,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重要领导人的宋庆龄,由国外返沪.当时,全国抗日救国热潮高涨,又值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爱国有罪”遭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的“七君子之狱”事件发生,更见群情激奋.宋庆龄的回国,顿时成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面对国家民族这种紧急的状态,宋庆龄态度如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界定了法官媒介素养概念的内涵,并提出法官媒介素养的本质是其如何调节与化解审判公开和公正之间的冲突。在此基础上,通过“庭审报道第一案”和“谢波德案”,探讨了美国法官媒介素养的历史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去年11月,上海发生了于双戈抢劫杀人大案,应该说,新闻界的报道是有很多突破的。《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生活周刊》等报对于犯作案、公安干警追捕、被害人身世及其遗孤和法庭审讯等很多细节作了不同角度的报道并配以评论,电视台还播放了于双戈一案的法庭审判的录像,社会各界包括新闻界自身对此都较为满意。于双戈一案报道的最大不足之处是报道起点太晚,整个报道是在于犯被捕之后才开始的,与案发相隔了七天,影响了时效性。对于案报道的突破与不足,给我  相似文献   

13.
史良是民国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她又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性,被人们称为“一代女杰”。新中国成立后,出任第一任国家司法部部长和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1979年后,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最有传奇色彩的是她的三次牢狱之灾。使她更坚强的第一次牢狱之灾1927年,史良从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后,到南京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政治工作人员养成所工作。她的顶头上司刘伯龙,是一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善于钻营取巧的人。年青的史良工作热情、思想进步,不畏权势,打过交道后,两人感…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东 《青年记者》2003,(1):37-38
在今年10月17日出版的《球报》上,刊登了一组以“王超家庭暴力案调查”为题的特别报道,报道使用了13个版面。随后,《齐鲁晚报》、《体坛周报》等媒体报道了鲁能俱乐部和王超本人的声明。至此,“王超伤亲案”走进了公众视线。  相似文献   

16.
新星 《新闻天地》2011,(8):67-67
7月5日,史玉柱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表示,将和马云、刘永好、冯仑、茅永红、郑跃文、张征宇“七君子”集体举办一个“追悼会”.每个人给自己致悼词.以“结束过去、开始未来”。这条微博截至5日晚8点钟已经被转载近4000次,评论超过2400条。  相似文献   

17.
纪现鹏 《新闻世界》2010,(12):124-125
福建南平“3·23案”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戮童案过后,公众对相关报道质疑不断,媒体陷入“犯罪帮凶”的道德困境,进而引发社会关于媒体伦理的反思。本文认为,此类犯罪新闻中媒体伦理失衡,背负道德指责的原因在于,犯罪新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类报道必然面·临较大的伦理风险;媒体对犯罪案件进行深度报道时的一些不当做法则加重了犯罪新闻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18.
前一时期,一些传媒纷纷报道所谓“人肉包子案”,骇人听闻,国际上也有反响,现已查明,这原来是一起谣传。刘自贤的《“人肉包子案”谣传始末》一文披露这起谣传是怎样以讹传讹、成为“轰动新闻”的,给人以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诗经·魏风·伐檀》“君子”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伐檀》共三章。每章结句分别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对其中的“君子”一词.晚近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认为用反语的修辞格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区事实上,在原典中。人们使用“君子”一词都极谨慎持重,略无轻忽戏德的表示,如《诗经》中“君子”一词凡186见,《论语》中凡107见,《孟子》中凡82见,以上375个“君子”中,按下《伐檀》一诗的三个“君子”不论,其他372个“君子”也从无学者和注本作过反语和讽刺的解读,此可疑者第二,在《诗经》160篇国风中,除…  相似文献   

20.
今年初,沸沸扬扬的陆俊诉《羊城晚报》社侵权一案随着法院的宣判已暂告段落,然而,由此案报道的一篇分析文章引起的如何认识“客观报道”的问题,在国内新闻学界却引起了争论。《新闻记者》在1999年第2期上同时刊登了暨南大学新闻系程天敏教授的文章《也谈“客观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