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贯休,是五代有名的一个诗僧,他善于画佛像,也善于写字、作诗。有一天贯休云游到临安(今杭州市),向吴越王钱镠(音留liú)投寄了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句子。钱镠看了诗之后很欣赏,但又觉得贯休直言他只占有十四个州的地盘,未免感到寒伧。于是就叫人传话给贯休,希望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明明你吴越王只有十四个州,为什么要让人说假话改成四十州呢?州也难添,诗也难改;我还是到别处去云游吧!”贯休和尚做得很对。一个作者要有可贵的品质,要坚持做到尊重客观实际,有啥说啥;不溢美,不浮夸。更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所好,窜改事实。贯休是一位出世的僧人,他写的是诗,属文  相似文献   

2.
贯休,是五代时的一个和尚,善书画吟诗。一天,贯休云游到临安(今杭州市),向吴越王钱镠投寄了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句子。钱镠一看很赏识,但又觉得说他只有十四州未免太  相似文献   

3.
贯休,五代时的和尚,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善书画吟诗。一天,贯休游历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给吴越王钱镠投递了一首贺诗,其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句子,钱镠一看,觉得说他只有十四州,未免太寒伧,于是命人要贯休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然后接见他。贯休听后笑笑说:“明明只有十四个州,为何假装门面称四十州?州亦难添,诗亦难改,我还是到别处游历去吧!”说完拂袖而去。(故事引自《唐诗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贯休,五代时的和尚,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善书画吟诗。一天,贯休游历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给吴越王钱镠投递了一首贺诗,其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句子,钱谬一看,觉得说他只有十四州,未免太寒伧,于是命人要贯休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然后接见他。贯休听  相似文献   

5.
女人     
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他能在谈天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发出长篇大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我们知道他照例是开口不能自休的。果然,一番话费了这多时候,以致别人只有补充的工夫,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在镇江市参加“江苏省广播新闻业务讲座”时,抽空到金山寺参观名胜古迹。在金山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有一个“法海洞”,洞中有法海和尚的塑像,老法海端坐在那里闭自参禅。导游的同志向我们介绍说:“法海和尚是河东人,本姓裴,是唐宣宗大中年间丞相裴休的儿子。裴休笃信佛教,因而送子出家,取名法海,先在江西庐山学道,后来镇江金山,把原来盘踞此洞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他就在这个洞中住下。有一天,法海到江边挖土,挖出一批黄金,就叫小  相似文献   

7.
我与505征文     
我有位邻居陈大夫,5年前的重阳节生了一个儿子。他为孩子取名也很有趣,不叫“重阳”。却叫“九九”。于是,满院的人们,见了这孩子都叫“九九”,外人不知就里,感到奇怪,怎么大人向小孩子叫“舅舅”呢? 小九九很聪明,很可爱。有一次他仰着小脑袋问我:“叔叔,风是从哪来的?”我反问:“你说呢?”他想了一想说:“风是从树上摇出来的吧?”虽然他只有5岁,却很会动脑筋。但是小九九也令人可怜。他一出生,食欲就不好,吃东西很少,体弱多病,很消瘦。5岁多了,体重只有12公斤。身为大夫的爸爸却治不好他的病。为了给小九九治病,夫妻俩想了很多办法,带他去看过名医,但收效甚微。又找人给九九挑疳积,把孩子痛得声嘶力竭地叫喊,他的父母心痛得撕肝裂肺,院里的人听了也都很为这孩子的健康担心。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9.
作文之法,本同末异,既有共同规律,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特点,如果本同末也同,非得乱成一锅粥不可。古时候,衙门中一书吏叫儿子写一首海棠诗,儿子脱口而出:“庭前一株海棠花,缘何至今不发芽?着尔东风齐助力,火速明朝便开花。”作儿子的文思倒是敏捷,作老子的听后却是啼笑皆非。原来这书吏平日常叫儿子课习公文写作,儿子学得十分卖力,不但熟谙公文格式,而且满脑子是“着尔”、“火速”一类套话,如今叫他写诗,便很自然地套用了公文中的命令式的词语。诗歌在写法上与公文有何区别呢?有人说:“诗主言情,文主言道;诗一言道,则落腐烂。”说得明白,如果诗中全是命令式的套话,只熊与落入泥土的海棠花一起“腐烂”。再以小说与史传为例,它们的写法也不尽相同。夏佑曾《小说原理》一文谈及《水浒》中武大郎形象塑造成  相似文献   

10.
不容易     
如果北宋也有报纸,而那时的报纸也有“精神文明小故事”之类专栏,那么王安石的两个老弟真是够格登上去的。一个老弟叫王安国。《宋史》上说,当王安石“青苗法”大行其时之际,宋神宗曾向安国调查外界舆论:“卿兄秉正,外论谓何?”他是希望也预料安国会讲好话的,不料安国答道:“都在抱怨他知人不明,聚财太急呢!”另一个叫王安礼。有一次,苏轼为冤枉不过的“乌台诗案”下狱,旁人知道苏轼与王安石势同水火,当然都缩头不语。唯独安礼挺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论著《飨宴》里,曾就诗歌发表这样的见解:“诗不是别的,只是按照音乐的道理去安排的词章虚构。”因此,但丁以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文艺理论批评大家克罗齐,也持类似的观点。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则发表了这样精彩而绝妙的见解,他说:“什么是诗?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这么说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诗是最难获得广泛传播的文学品种。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清朝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而英国诗人拜伦则说道:“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相似文献   

12.
十三、“说”这个词后面用什么样标点,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和引用话语,应有所不同。例如:1.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妈呀,全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2.“妈呀,全是东洋货!”林小姐丧着脸说,“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3.“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什么衣服?”林小姐哭丧着脸说。4.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我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出了一点儿事故,他们单位领导通知我,让我来看看他。我们单的工会领导也特别关照我,专门给我了火车票。我是第一次到杭州。”5.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他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有位戴熙先生,工书善画,能诗擅词,一度纵横于书坛画坛和文坛,文艺圈里有头有脸。仕途也顺利,道光十二年中进士,道光十八年出任广东学政,道光二十八年官拜兵部侍郎。照这进度下去,用不了几年,就能做到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至不济也能派驻地方做总督,过一把封疆大吏的瘾。然而很不幸,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戴熙兵部侍郎的位置还没暖热,就被劝退了。正史上说,道光让他写对联,他写错了字,所以“罢其人值”,“降三品京堂休致”。所谓“休致”就是退休,就是卷铺盖走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弄诗与写新闻,属两个不同的门类。因此,若把诗人叫“记者”,会显得大不恭敬;相反,如果把谁的本报讯说成“诗”,作者也会脸红。因为,这几乎等于否定了他的心血之作。有一个人却怪,硬要说“一条好的报道就是一首诗。”此人就是后来用“闻捷”的笔名写诗出了名的原新华社记者赵文杰。我是一个搞新闻的人,也读读诗,工作中也不时品味闻捷的那句话,心想,诗与新闻既同是舞文弄墨之事,个中总会有相通之处。读了杜甫的《石壕吏》,更有深切感触,觉得两者相通  相似文献   

15.
久居厦门,熟悉厦门,热爱厦门,讴歌厦门,是王者诚其人其诗最简洁的概括。其实,更准确地说,他并不局限于厦门,而是以厦门为中心,将艺术聚光灯向整个闽南沿海地区辐射的。香港评论界曾给王者诚取了一个“高炮诗人”的雅号。诚如诗人在本书的《后记》中所说的:“我是吃诗的奶长大的。参加抗美援朝,我到了朝鲜,……我把我的诗打在背包里、压在枪膛里;援越抗美,我到了越南,……我把我的诗装在挎包里,塞进炮管里。”他也的确以富有阳刚美的军旅诗见长。然而,翻了翻收入本集的作品,军旅诗却只有少数几首。我曾一度有过疑惑:诗人是否“扬短避长”了,将令人称道的壮美阳刚之气遗忘了,跟  相似文献   

16.
翻阅着刚出版的《郭小川诗选》,我想起了这个在创作生活的后期被打击、被诬陷的诗人,想起了他的一生.在他这最值得一说的创作生活期间,我正好也在同一环境里.我觉得应该做个见证人,帮着证明这本集子里最后这部分乐观的诗,坚强的诗,勇敢的诗,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我们那地方在湖北,叫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17.
一字之师     
唐朝和尚齐已,爱写诗。一次,他写了一首叫《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了使自己的诗句准确、生动,就去请教他的朋友郑谷。郑谷看了说;“数枝”不足以点明“早”,不如改为“一枝”。齐己虚心接受了。后人称郑  相似文献   

18.
柯云  马木 《新闻天地》2011,(3):54-54
读罢朱新华先生在《新闻天地》2011年元月份的储歌的危机谤一文后,不禁令我们拍手叫妙!他的话算是一语中的,说到了广大诗歌热爱者的心坎上去了。真没想到泱泱中华,本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诗国,为何出现柳宗元笔下的:“千山鸟飞绝,万踪人迹灭”的境地呢?  相似文献   

19.
一位同行介绍经验说:“捉鱼不必都到河里去,可以到捕捞船上等,也可以到市场上买,省心省力省功夫,何乐而不为?”并说他哪篇头条是从某份材料里抠出来的,哪组深度报道是综合别的十多家报纸出来的……他发明一个词儿,叫:“网中捞鱼”。  相似文献   

20.
(一 )1956年 ,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时 ,因为和数学系的老教授余光火良先生同是安徽人关系 ,平时有些来往。余先生是安徽桐城人 ,原来是金陵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的教授。一天 ,我到余先生家中谈起了陈独秀的事情。余先生说 :“我们安徽人不叫他陈独秀 ,都称他的字 ,叫他陈仲甫。”余先生接着说 :“陈仲甫判刑后 ,关在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里 ,我和我内人李相珏 (按 :李相珏为李相敷之妹 )每月都到老虎桥监狱去看望陈仲甫 ,把他的换洗衣服拿出来洗洗 ,也给他做些小菜送去。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 ,有天我突然收到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