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6月,我有幸观摩了美国Raul Rodriguez老师在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上的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Mr.Raul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计算几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复习了0~9十个数字和数位,问学生35里有几个一,有几个十,并画图表示35。学生画出图1图1。有了这个基础,新授部分的加法运算,都是通过画图来让学生理解算理,个位上十个小正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放到十位。图2在练习一道计算题时,他设计了一张表格,有三列(如图3)。用我们常说的意思就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路 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知识,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时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我在创设让学生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情景时,先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再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我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样就能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新知识.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分别到两所小学听了同一内容的两节计算课,内容是一个因数是三位数,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例题是134×12。A老师的教法是,先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让学生回顾其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算,接着安排讨论,让学生概括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最后是类似于例题的巩固练习。课后,在与这位老师的交谈中,他谈到了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想法,即对本课教学过程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王凌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例题教学——归纳方法——操作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经验和思考习惯的不同来组织课堂学习,特别是教师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本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5.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推导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掌握乘法估算方法.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在此处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因此,本节的练习量较以前有所增加,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在仔细阅读教材后,一直在思考:本节虽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但在教材编写中蕴藏着的“建构数学模型“”问题研究方法”等,也许比计算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只要让学生自主探讨,并作适当迁移就能达到目标,只是在练习量适当增加的基础上,突破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难点.然而教材中蕴藏着的“建构数学模型“”问题研究方法“”函数辩证思想”等,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挖掘与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遵循认知规律,主动迁移中内化知识技能在本节学习之前,由...  相似文献   

6.
黄毕年 《云南教育》2002,(13):39-40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是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笔算加减法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教学时,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积极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一、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计算的意义,可通过创设现实性活动,让学生主动感悟、发现、提出算式,激发他们参与计算教学的积极性。学习笔算加法时,出示玩具店的价格表,如布娃娃34元、小汽车28元,小房子5元,小手枪25元等,让学生自由选购两种不…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教学,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作准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将本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五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己去探究,去学习。  相似文献   

8.
案例1:某特级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可以说是当时“探究课”的典范。该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教学过程设计简明.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步:  相似文献   

9.
有幸聆听了由杭州市天地小学张钰平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 ,耳目为之一新。现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张老师在屏幕上展示汽车、飞机、火车、望远镜等玩具及其价格后 ,首先让学生选择两件自己喜欢的玩具 ,并列出计算它们总钱数的算式 ,再将写有算式的小卡片展示到黑板上。在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探索 ,用多种方法计算45 +38。在学生掌握了用多种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后 ,及时组织学生做分层练习 ,以达到巩固、深化、发展的目的。综观这节课 ,有以下三方面特色。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10.
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有幸在新教材实验区听了十多节计算课,让我对此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也引发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本文试图借助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计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课标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小兔拔萝卜”的情境图,图的左边画了一只灰兔,对话框中出示了“我拔了36个萝…  相似文献   

11.
一、说教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是笔算减法的开始 ,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减法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是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由此确定 ,教学重点是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法退…  相似文献   

12.
一次失败的探究经历 这是一节再也平常不过的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页“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使老师不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准确算出得数了。我想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  相似文献   

13.
口算是珠算、笔算的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便于理解笔算的算理,提高计算速度。同时,口算也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重视。一、培养类推能力。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进行加减一位数的口算,然后启发学生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在已有的基础上想出口算步骤,并由不进位加美推出进位加,由不退位减类推出退位减的方法。二、初步了为转化思想。在教学口算整十、整百、整干的加减法时,要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整百、整干数的加减口算,转化为二十以内加减口算。为让学生在实际口…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了下面的问题情境:“订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一年要多少钱?”教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在反馈交流时,学生A是这样计算的:  相似文献   

15.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一内容安排在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六册第一单元。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及“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数是三、四位数乘法的基础。备课时,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乘数是两位数来法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致分析和抽象概括计算法则的能力。3.结合实际问题的计算,向学生进行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教…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34+16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口算,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得数,教学流程显得那么的流畅。这时,我想若再追问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到的呢?”关于进位的教学难点就会突破了。突然,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4+6=10,在竖式上不写10,却写0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进位的原理。“是呀,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17.
近日.听学校任教三年级的D老师聊起这样一段教学经历一一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时,让学生自主探索“12×10”的计算方法,结果发现班上部分“优生”只想到一种算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小学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其中,使学生掌握计算技能,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中之重。而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使学生会算,更应该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过程。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本文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探究计算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掌握算理算法,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提高数学的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课前思考 在和老师们一起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乘法”单元进行备课时,大家对“队列表演(一)”的教学设计有一些疑问,问题聚焦在“为何不出现竖式”.是啊,教材为何用这么大的篇幅让学生利用点子图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处理究竟对学生理解算理有什么帮助?会不会对学生理解竖式有帮助呢?为此,大家争论不休,特别是:这节课是否应该出现竖式呢?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