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家斌  赵鹏 《青年记者》2007,(12):50-51
现在,谁也不能否认图片在纸媒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读图时代,《环球时报》仍然坚持了内容定位策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发展历程及其成就《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其前身是《环球文萃》,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现已发展为中国的一份权威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副总编辑段静涛说,当时创办这份报纸的目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2.
抓住机遇 走好开头关键几步 《环球时报》引起关注是在1999年,这一年,《环球时报》做了两件比较成功的事,一是从3月份开始,持续关注科索沃战事。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环球时报》用最快的速度、最权威的内容出版了一期特刊,打响了在全国的知名度;二是这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环球时报》又一次敏锐地抓住了这  相似文献   

3.
京报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新闻记者》2001,(7):25-27
一、《北京青年报》怎么了 ?我的一个朋友过去是铁杆的《北京青年报》读者 ,但是 ,去年开始 ,她不订北京青年报了 ,主要原因是广告太多。有趣的是 ,广告多反而提高了她的阅读速度 ,过去薄报时代 ,她需要花挺多时间看报 ,而现在进入了厚报时代 ,她倒是可以跳读了 ,理由很简单 ,她不看这些广告。这个朋友同时也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购买者 ,但是 ,最近她也不买了 ,理由类似 ,就是《环球时报》改版后 ,广告多了 ,内容少了。我注意到 ,她是一个网络迷 ,所以也许网络是她抛弃报纸的一个原因。对比《北京青年报》和《环球时报》是很有意思的 ,《北…  相似文献   

4.
魏金成 《新闻界》2005,(6):87-88
众所周知,准时出版早已成为发行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报社是应该死守“行规”呢,还是灵活地运用发行规律?对此《环球时报》做出了明确的回答。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为抢发这条震惊世界的新闻,《环球时报》决定提前一天出版。同年10月7日美国空袭阿富汗,《环球时报》又紧急撤回已印刷完毕的报纸,不惜拖延时间,连夜对报纸的内容进行修改。单从形式上看,《环球时报》既有“迟到”又有“提早”,可以说是对读者的严重违约。可是高额、稳定的发行量却又给我们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口今纸媒行情一路走跌,时不时会传出消息:××报纸停刊了.但有些纸媒似乎不受大行情的影响,甚至活得很滋润,《环球时报》即是一例. 在媒体圈,《环球时报》是一家存有争议的媒体,正如其总编辑胡锡进一样.但争议归争议,丝毫不影响它“洛阳纸贵”.《环球时报》能在纸媒“寒冬”中“傲霜斗雪”,有很多独家优势同侪难以望其项背.《环球时报》是能把政治正确和市场正确结合得特别好的纸媒,这是它在纸媒寒冬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如今日渐凋零的城市报摊上,你不难看到《环球时报》,而且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报摊上,几乎都能见到《环球时报》,这说明了《环球时报》的市场影响力.说及市场影响力,曾经,都市报一直是媒体市场的大户,但近些年,处境最为惨淡者就是都市报了.《环球时报》同属纸媒,为什么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6.
苏文 《青年记者》2004,(7):28-28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看的。让读参与办报,是实现报纸和读之间的互动、进行有效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举措。在近年的实践中,《莱芜日报》实行让读参与办报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新闻的贴近性和可读性,使报纸的信息做到了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7.
《环球时报》立足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快捷翔实地提供全球热点新闻,准确及时地评论重大国际事件,生动活泼地及时反映多彩世界。该报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深度地解读等鲜明特点,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了解世界的大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如果说《环球时报》是  相似文献   

8.
印度尼西亚又发生地震,这是一条让人揪心的不幸消息。可有的媒体仍觉得不够劲、不过瘾。4月1日的《环球时报》转载了美国“政治漫画网”的一幅漫画——《败兴》,说的是媒体扛着采访设备兴冲冲赶到海边,却颇失望地报道:印度尼西亚又发生地震,但没发生海啸——这不由使人想起一则耳熟能详的外国“名人轶事”:一位名人路遇一位乞讨的母亲,听说她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事后,有人告诉名人:你上当了,这孩子根本就没有病,是他母亲骗人!谁知,名人不仅没有懊恼,反而非常高兴地回答:哦,孩子没得不治之症,这是我本周听到的最好消息!相…  相似文献   

9.
梁素文 《传媒》2015,(24):35-37
《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创刊于2009年4月20日,它是继1981年《China Daily》之后的又一份面向全球的英文类报纸.与《China Daily》独立创办运营不同,《Global Times》依托于中文版《环球时报》,共用一个报纸名称.它的出现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报网结合,中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事业新格局,在《环球时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初读“新概念”,怀着神秘.好奇,甚至崇敬 的心情,因为它是由全国九所重点高校与《萌 芽》杂志社联合主办,且获奖作者可以免受黑色 七月之煎熬被一流大学提前录取。由此可知本 书的质量与价值绝非一般。 读了一遍,对其内容倒不是很在意,只是觉 得似乎找到了一种发泄的方式。一种用自己的 笔,写自己的文章说自己的话的心情,感觉很过 瘾。 待《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出 版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浏览了一遍,对新概念的 理解和认可又加深了一层,感到它不仅形式新, 内容新,思想新,甚至连标点用法也新(记得上 面有一篇好像…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读对自己钟爱的新闻媒体都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忠诚和信任。如何让报纸最有效地服务于读,让读忠诚于自己的报纸?《三峡商报》的做法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读的需求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吸引市民的关注和参与,在市民与政府的连接上寻找办报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李虹 《新闻传播》2005,(10):36-37,39
《环球时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办的子报,它立足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快捷翔实地报道全球热点新闻,准确及时地评论重大国际事件,生动活泼地反映多彩世界。自1993年至今,创刊十余年来,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深度的解读等鲜明特色,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国际知识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倘若10年前让我们来解释“读者”这个名词,对于报纸而言,最直接、最大众化的说法,大抵就是“阅读报纸的人”。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如果仅仅用“阅读报纸的人”来定位报纸读都显然是不准确的。 不妨先跳开报纸说事。自从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开了个《实话实说》的头之后,一时间,让观众直接参与的、现场直播式的节目风起云涌;如《朋友》《对话》《聊天》等节目的现场除主持人、嘉宾之外 当然离不开要说话、想参与的观众,更不用说时新日异的互联网上的“聊天”贴“帖子”了。 在新媒体互动式专题的策动下,报纸的读者对于社会现象、社会…  相似文献   

14.
周琳华 《青年记者》2007,(10):60-60
近年来,我国的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受众的需要成为办报方针的第一要素,于是过去被忽略的读的情感需求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思考的内容。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从《北京青年报》安顿成功创办的“隋感实录”开始,各级报纸纷纷仿效,类似栏目如雨后如舂笋般破土而出,让人目不暇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辛尔露 《东南传播》2014,(1):122-124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16.
笔者手头有一份近期在汉某高校大众传播效果调查报告,内容涵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问卷调查对象为2000年在校大学生。现将资料实录如下,以供传媒界同仁参考。 调查统计显示,在接触最频繁的大众传媒一项中,选择最多的是报纸,占49.4%。信息丰富,有一定深度且廉价方便等优点使报纸成为大学生接收大众传播信息的首选途径。在报纸的选择上,《楚天都市报》以32.7%居首,《环球时报》以30%居次,《体坛周报》深受体育爱好者特别是男生的喜爱,占29.4%,《南方周末》以深刻的思考和公正的报道让18.7%…  相似文献   

17.
王眉 《青年记者》2005,(2):25-26
近几年来,随着综合性报纸市场趋于饱和,一些报纸另辟蹊径,从综合性报纸市场外围空间入手,找准市场空隙,走上专门化道路,获得了巨大成功。具有代表性的如经济类的《中国经营报》、国际新闻类的《环球时报》、生活服务类的《精品购物指南》、IT类的《计算机世界》等。这批报纸的崛起让人们思考:专门化报纸是偶然出现的,还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张宁 《新闻世界》2011,(9):206-207
本文比较分析了《环球时报》与《纽约时报》对于日本大地震这一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从报道结构、消息来源、报道内容、报道视角、报道技巧五个方面,对两家报纸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13,(6):64-64
《环球时报》近日起正式推出美国版.成为首家在美国同时推出中英文版日报的中国媒体。《环球时报》美国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美国版延续在中国发行的《环球时报》的特色,即以尖锐创新的报道、独特深刻的分析,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向世界报道一个真实、变化的中国.传递中国民间的声音.反映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和公众舆论。同时.美国版将逐步增加美国社区内容.力争逐渐为美国读者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20.
胡锡进微博受攻事件实为《环球时报》的遭遇,可作三方面解析:从维系国家利益上看,《环球时报》传承了发展新闻学的特征,但却是不完备和分裂的;从新闻伦理上看,《环球时报》的市场追求更胜于其新闻专业主义气质;从国家和社会的对立上看,《环球时报》和受众在爱国语境上的差异使其成为政治怨恨的放矢之的。本文通过以上解析意在对为什么而新闻提出追问。本文认为,新闻可以是维系国家的,但必须平衡处理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新闻的成功不应以市场为尺度,而应获得专业尊重;新闻必须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