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算不如天算”、“人事已尽,天意难违”等词句,在新闻报道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俗语的运用,我们可不必过多计较。但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事实上,迷信的思维方式、采写方式已渗入到某些新闻报道的深层,它与政治、文化、经济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使我们深感分析其现象、原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首先,在框架理论基础上,通过量化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峡导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在"陈水扁弊案"这同一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不同特征,呈现并解析两岸传媒报道差异性的原因:其次,从两岸新闻交流互动现状入手,揭示在"求同存异"思想引导下的两岸传媒台海新闻报道共通点的特征,以及促进台海新闻报道不断磨合的深层原因;最后,文章在差异与共通解析的基础上,提出"做有效的台海新闻报道"的几个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央以及地方于2019年将Vlog加入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之中,央视网、新华网以及人民网也于2019年的两会期间将"我的上会Vlog"等专题类Vlog新闻报道推出,利用Vlog这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实现了对两会过程中众多故事内容的讲述.当然,Vlog已经逐渐成为发挥助力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新工具,这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结果.本文结合以往Vlog新闻报道中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其在叙事以及引发观看者共情方面的优势特点,主流媒体需要积极发挥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做好选题、规划以及拍摄等相关工作,同时重视对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对传播渠道的扩展巩固,彰显主流媒体风格的同时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60年:关于传媒性质的认识及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60年来,传媒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其中"事实"与"意义"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新闻报道方式变化中的核心命题.中国传媒新闻报道方式最近60年的变化,基本围绕着调适报道中"事实"与"意义"展开.而这种调适,又是由对传媒性质的认识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并由此产生新的新闻报道样式,即—沉浸式新闻".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新闻传播过程.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为分析视角探讨—VR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分析—VR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发展和不足,为今后新闻报道做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6.
“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新闻记者》2012,(2):47-52
杭州飙车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让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不断关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众传媒新闻报道中"富二代"的形象建构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大部分新闻对"富二代"这一形象进行了负面报道。本文也进一步归纳了负面报道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对深层社会原因和纠正方式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信息不畅、迷信盛行、辟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谣言特别是政治谣言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古代政治谣言的产生一般是通过有意附会、刻意制造等方式,但同时也有大量具有神秘色彩的"无根之谣";它们一般是借助童谣民谣、谶纬迷信及游士说客进行传播;古人主要通过加强修养、规范言行、慎思明辨等方式提升谣言甄别能力;这些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谣言、防范谣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新闻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成为行业焦点.为此,本文分析了"短视频+新闻"报道优势,总结了"短视频+vlog""短视频+移动直播""短视频+动画""短视频+航拍"等四条创新发展路径.旨在助力短视频开辟新闻报道新方式,破解新闻报道创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自此,"新闻散文化"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视角更广、表现手法更丰富的散文式新闻已逐渐被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兼顾"新"与"深"是新闻报道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以日报的组合报道方式,为我们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1.
殷宝刚  李莎 《青年记者》2007,(18):30-30
新闻报道不仅是在传播新闻,而且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也承担着传播本国文化的使命。我们对东西方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东西方在新闻观念、思维方式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这是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途径之一。东西方新闻报道比较2000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和美联社同时对"朝韩离散家属短暂团聚"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中如何论"虚".有的同志为很困难;也有的同志认为写文章还好论虚,写新闻报道则无法论虚.其实井非如此,我们常说的要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政治性,也就是论虚.我们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就应当首先考虑到,那些是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是对头的,是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乎这些标准的,就加以表彰;违反这些标准的,就加以批判.通过对于丰富生动的事实的报道,来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指出工作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虚",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13.
精确新闻报道是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传统新闻报道方式融为一体的新的报道方法,主张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这种报道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80年代在我国出现并逐渐流行.由于精确新闻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报刊中的运用还不甚成熟,目前在报道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不恰当的调查方法或者欠缺经验的抽样方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干扰数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新闻报道看似精确,实则引领受众走入"数字陷阱".  相似文献   

14.
试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审美愉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郎爽 《现代传播》2003,(4):31-3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灾难性事件.媒体的报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不仅了解事实的真相,而且也关注起媒体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的角度与方法.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审美愉悦性",是一个令人诧异的话题,却又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与通常意义上的"愉悦"不同,它更为深刻,更能突出人性的光辉.它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也是对生命力的追求.本文以近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灾难新闻为例,提炼出灾难性新闻的美学要素,希望用这种美学的方法来为灾难性新闻报道提供可借鉴的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15.
整体而言,中西媒介就同一议题进行的新闻报道,其报道角度往往存在明显差异:西方媒介倾向于采用聚焦个体、捕捉细节的报道角度,而我国媒介则倾向于采用着眼全局、关注整体的报道角度.从文字写词方式的角度而言,不同文字的不同写词方式是导致新闻报道角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文字的写词方式出发,详细阐述中西新闻报道角度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萍 《今传媒》2013,(2):123-124
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拉萨"3·14"事件的报道中,一些西方媒体公然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愚弄、欺骗公众,又一次暴露了隐藏在"客观"、"公正"幌子下的真实面目.本文通过一些西方媒体对"3·14"事件的歪曲报道,分析其歪曲报道的原因、手段及本质.  相似文献   

18.
智能手机在新闻报道中已开始得到应用,其原因有二:一是新闻报道自身的需要,新闻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随着人们对新闻、特别是重大和突发事件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线采访和现场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9.
贺小千 《传媒》2018,(8):70-7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突破.本文试图以"新闻报道方式"为切入点,论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新闻报道方式为适应新变化而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在媒介融合愈演愈烈之时,新闻媒体如何实现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纸质媒体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传播方式的变化,新闻报道也由以往的静态变为动态,报网互动、媒体联动等新的传播形式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县(市)报道组该如何在上级党报的指导下开展新闻报道创新,是我们从事基层报道工作的同志需认真思考的。2007年,我们参与了浙江农民"种文化"的宣传报道。通过这一新闻宣传实践,我们对报道创新有以下三方面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