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有很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唐、宋王朝时有了繁盛的海上交通。元朝时,海上交通更为发达。到了明代,我国出现了震惊世界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郑和,本姓马,字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昆明晋宁),回族,是伊斯兰教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著名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一三七一年——一四三五年),本姓马,出生于元末明初兵马干戈动乱的时代。那时元朝虽已被推翻,但马和的出生地云南仍在元朝所封梁王的统治之下,马和的父母为了祈求全家和睦安宁,乃取名马和,别名三保。“永乐二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  相似文献   

3.
背景郑和是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出身贵族,笃信伊斯兰教,幼年被明军虏获而入宫成为太监。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奉诏率众七次远航,前后共经过、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开创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同时使得中华帝国的海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郑和舰队的实力  相似文献   

4.
庄国土 《历史学习》2005,(12):41-41
宋元时期中国私商网络遍及东亚和印度洋水域,印度以东水域的贸易基本上由中国海商主导。海外华人已有自己的集中聚居处,而且规模可观。中国海外殖民事业进入了贸易和移民并行和互动阶段。但是郑和下西洋后,情况发生根本转变。郑和下西洋大规模进行的朝贡贸易使中国海外私商贸易无利可图。朝贡贸易贯彻“厚往薄来”原则,使原来与华商做生意的海外各国纷纷加入朝贡行列。各国使臣商人不但能搭乘郑和舰队携带货物到中国,省却运费和漫长旅途中的浩大花费,而且能从朝廷馈赠中获得暴利。郑和舰队携带的中国货物数量足以满足海外各地对中国货物的需…  相似文献   

5.
竹茱 《英语沙龙》2010,(3):37-37
当人们谈论起美洲大陆时,总会说:"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如今在加拿大的学校中,老师也是这样教授学生们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都知道,明朝年间,朱棣派郑和帅舰队下西洋,他们向西航行到了很远的地方,并在航行期间绘制了航行的海图和地图。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使用的就是郑和他们当年绘制的地图。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内档案中几乎没有留下能说明郑和发现美洲大陆的史料。那么,对于美洲大陆的发现是要归功于郑和还是哥伦布呢?  相似文献   

6.
郑和舰队驻闽原因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率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每次出航之前必在福建逗留一段时间,短则二三个月,长则八九个月。人们不禁要问,我国东南沿海港口众多,郑和为什么要选择福建太平港作为他舰队的驻泊地?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祈求中外学者教正。 太平港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或下西洋期间,明朝政府为了发展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及东非诸国间的友好关系,不断派遣使节航海出访这些国家,以达到“宣德化而柔远人” 的目的。仅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明朝政府派往亚非国家的使节达60多次,正副使节中,太监、中官所占的比例也很高,有的还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领导成员,如侯显、王贵通、洪保、李兴等人,但其使团的规模远不能与郑和相比,据马欢《瀛涯胜览》记载:  相似文献   

7.
明朝初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郑和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一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死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回族人。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和祖父都曾朝拜过麦加。明政府派兵攻入云南后,郑和被带回皇宫当太监,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又把他赐  相似文献   

8.
自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3年)始,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年)止,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英雄郑和,曾先后七次率领规模浩大的舰队,访问了“西洋”(即今南洋和印度洋一带)三十多个国家。“七下西洋”航海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从时间上看,较世界史上著名的葡萄牙人迪亚氏和热那亚人哥伦布所完成的航海事业,都早过半个世纪以上。本文拟对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初步看法。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结果是元朝统治的复灭和明封建帝国的建立。这一次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和历史上所有农民革命一样,对社会生产力起着推动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7月11日是第18个中国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18周年纪念日。这天,你——一个对航海充满向往的孩子,早早地就起床穿上了妈妈送给你的水手服,然后捧起一本关于郑和航海的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你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跟随航海舰队,乘坐巨大的宝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行。  相似文献   

10.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11.
三四百年的封闭丧失2000年的优势1459年,郑和首航56年后,据说,欧洲人毛奇在他绘制的海图上写道:“来自中国的巨大帆船出现在非洲西海岸的大西洋上。”于是,史学家们问道:“为什么中国舰队没有向北再走得稍微远一点,进入欧洲?”  相似文献   

12.
十五世纪初,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驰骋在烟波浩瀚的大洋,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远方;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欧洲航海家们率领各自的船队纷纷驶入大洋,最终完成“地理大发现”。缺乏强大持续的动因,科学知识的欠缺,封建君主追求虚名,导致郑和不能带来“地理大发现”。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海外交通事业的空前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郑和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1433年)七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从福建出海,经南海、印度洋、红海,至非洲东海岸。他们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万顷海洋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沧溟十万余里”,友访了亚非“三十余国”,并与它们建立了友好  相似文献   

14.
五百多年前,在广阔的海面上,一支威武的舰队正浩浩荡荡地向西航行,看上去煞是气派。它是一支组织严密的混合舰队,由宝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组成。领航的是一艘非常壮观的宝船,它昂首翘尾,风帆高张,双层楼阁的舱房上飘扬着一面绚丽的帅旗,旗下站着一位体魄雄健的指挥官,他远眺着连天的碧波,镇定自若地指挥舰队奔向远方。他,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相似文献   

15.
忽必烈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加强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元朝中央政府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那么,元朝宣政院是如何有效管辖西藏地区的呢?一、宣政院位高权重,设于京师,提高行政效能元朝初年,忽必烈在中央设立释教总制院,作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事务的机构。1288年,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宣政院设立时,以国师八思巴总领宣政院事务。皇帝委派长官为院使(初置二人,后增到18人),或者以朝廷大臣兼职充任要员,对于职位居于第二的院…  相似文献   

16.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时,云南还不知科举为何物。后晋天福2年(公元937年),大理国统治者开始仿效中原地区,开科取士。但取得功名的大都是“六根未净”的和尚、道士(称为“释儒”、“师道”),俗家子弟仍不知读书做官的道理。云南读书人开窍时已是元朝,公元1313年,全国首次会试,规定云南取录5人。八年后,举行第二次会试,昆明人王楫考中进士,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读书人对此十分羡慕。之后,云南的学校教育很快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读书人大都陷入科  相似文献   

17.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郑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家人迫于无奈,将他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宦官。在封建统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视的。但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因而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攻破南京,这期间的争斗史称“靖难之役”。在此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因此…  相似文献   

18.
明成祖永乐三年 (14 0 5 )至明宣宗宣德八年 (14 3 3 )的 2 8年中 ,郑和奉命七次航海下西洋。当时中国人眼中的西洋 ,并非今大西洋 ,而是指东南亚沿海及印度洋北海岸各国地方。每次往返航行 ,少则年余 ,多则三年。他所至各国各地 ,虽然我国更早不止一次有人也去过或航行过 ,如东汉初班超遣甘英到过波斯湾 (97年 ) ,东晋高僧法显由印度航返中国 (4 10年前后 ) ,元朝汪大渊航至非洲东岸并写过《夷岛志略》(13 2 0年前后 )。但多为个人行为 ,且受当时社会发展情况的限制 ,影响并不太大。郑和 ,则是作为明朝国家正式使节前往 ,《明史·郑和传》…  相似文献   

19.
明廷控制的辽东,“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亚旅顺口,北至开原”,相当于现在辽宁境内的大部分地区。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元顺帝被迫北走。这时,元朝军队已所剩无几。较大的只有云南的梁王和东北的纳哈出。他们仍沿用元朝年号,雄据一方。纳哈出是元朝世将,曾任太平路万户,太平失守被俘,朱元璋放其北归。元顺帝北  相似文献   

20.
元代云南行省的农业与农业赋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元享国虽仅百年 ,却是云南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蒙元贵族“华夷有别”与“内华夏、外夷狄”的偏见比较淡薄 ,对边疆少数民族亦较少歧视。为获取赋税与矿产品 ,以及通过边疆对外扩展 ,蒙元统治者积极经营云南。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后 ,在各地广开屯田 ,同时设立屯田管理机构。元代屯田是云南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屯田 ,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行省管辖下的民田也有很大发展。以较快发展的农业为前提 ,元朝在云南普遍收取农业税 ,其实质是封建剥削 ,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云南农业进步最快的地区是东部山区和西部、南部边疆。元朝在这些地方的积极经营 ,为明清移民大量迁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