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关艳珍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1)
生息银两制度是由政府拨出一项专用资金,将其交予商人或者政府官员进行营运生息的制度.康熙朝是生息制度的初创期,雍正一朝迎来该制度的成熟和飞跃,到乾隆朝由于制度的腐化最终走向衰落,销声匿迹.三个阶段清代生息银两制度的用途、发商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另外,生息制度对当铺、银钱比价具有调节作用且对市场通货膨胀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建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9(5):25-28
根据《清实录》等官方文献,围绕乾隆收撤“恩赏银两”与生息银两制的存废问题,系统考察和评价了乾隆皇帝的生息银两理论思想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柳岳武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101
清代中前期,清朝和朝鲜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演变暗含着两层内容:其一。该司法运作政策的演变暗示着清朝在藩部属国政策上的某些变革,即对藩部实行着统一政策。而对于属国仍实行传统的宗藩政策;其二,该政策的演变同时也体现出清朝对属国的司法运作既不同于近代国际关系上两个平行主体之间的运作,也不同于近代殖民政策下属国的司法运作的特点,它是古代东亚世界里一项特殊的司法体制,既体现出宗藩体制下清方对属国的不平等性,又体现出封建时代天下观下清廷对自身司法权利认识上的缺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前期中朝宗藩关系下司法运作演变的探讨。对这一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研究,从中揭示出这一体制所反映出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4.
刘丽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93-96
清初统治者沿用了明代的巡按制度。巡按制度对巩固清初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安定民生有着积极影响,但少数巡按御史的不忠不法也不可避免地给巡按制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全面审慎考察巡按制度,利远大于弊,有益于为政治理,然而满汉官僚集团之间的尖锐对立最终导致巡按制度被弃而不用。 相似文献
5.
张建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23-26
根据《清实录》等官方文献,围绕乾隆收撤“恩赏银两”与生息银两制的存废问题,系统讨论了乾隆恢复实行“公库制”的政策失误和收缴生息帑本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6.
孟姝芳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10):14-17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各项制度的一个完善时期。这种成熟尤其体现在官制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诸如官员的考核、选拔、退休、奖励、处分制度等等。其中处分制度作为管理官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法规的建制方面还是制度的运用方面,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本文对此试做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彦章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50-56
赏与罚是历代惯用的统治手法,二者相辅相成,交相为用,赏用以劝善,罚用以惩恶。相对于刑罚来说,奖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清朝历次重大事件均伴随大规模的奖赏。清代奖赏制度是多层次的奖励系统,其名目之多,范围之广,通贯全朝,涉及所有阶层。奖赏成效与国力盛衰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也涉及奖赏过程中受赏者荣誉感与心态变迁。奖赏制度不过是恩威并施的手段而已。国势日衰后,尤其晚清时,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为笼络人心,大量运用奖赏手段,使得滥用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败坏了社会风气,丧失了维护统治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8.
巩立彬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66-68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政府非常重视盐官的设置。尽管长芦盐区的产量、盐课收入不如两淮,但也是清代非常重要的盐区,因此对长芦盐官的选拔和任用、考核和奖惩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各项制度的一个完善时期.这种成熟尤其体现在官制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诸如官员的考核、选拔、退休、奖励、处分制度等等.其中处分制度作为管理官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法规的建制方面还是制度的运用方面,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本文对此试做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张孺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4,(7):70-72
自明朝末年,外国银元开始流人中国。清朝乾嘉年间(18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银元已在中国流通。至鸦片战争前后,外国银元已成为中国市场上的通用货币,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许多地方,外国银元成为完粮纳税、商贾交易的主要通货。马克思曾说过:“货币——离开了国 相似文献
13.
14.
王双见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64-65
晚期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冲突逐步深入,地方财权从太平天国时期不断的扩大,而清廷也不甘丧失财权统一,与地方进行了争权斗争。最终,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税费上的划分。 相似文献
15.
郭欣婷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2):24-26,50
探讨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前后与哈萨克诸部的关系,通过众多的历史材料阐明清政府在与哈萨克的接触之初以及在平剿叛乱中,二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进一步发展,表明历史上清政府与哈萨克诸部友好相处的事实及清廷对西部边疆和平、稳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清代徽州虽然地处万山丛中,但由于本地缺乏粮食,严重依赖外界市场的供给,必须与外界市场进行货币交换与流通,故银洋价格始终随市场的波动而涨跌,并不存在一个稳定的基本比值,遗存至今的很多清代徽州契约就反映了这一价格涨跌的历史数据和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7.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18.
清代陕南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关系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学者在分析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时忽视自然因素的缺憾,通过对灾害史料的参数化分析,指出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认为,清代陕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恶性循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7,(1)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操控最为明显。清末翻译思想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从翻译的内容上看,清末的翻译大致经历了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小说翻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科技翻译反映的是科技强国的翻译思想,政治翻译反映的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改良的翻译思想,小说翻译则是自下而上唤起民众斗争意识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清末翻译的每一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都依附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从清末中国翻译思想的变化研究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为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关系提供依据,对理解翻译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6-25
桐城派文论在清代通过文传师授产生广泛影响,对词体发展有理论贡献,余绪波及近代。方苞推崇"雅洁"风格与姚鼐"阴阳刚柔"理论为词体在美学上提供另一种思路。谭献注意到词与古文相通,蔡桢、蒋兆兰等将古文笔法引入词论,沈祥龙主张词家应兼通古文诗赋;在修辞和篇章结构方面,古文可资借鉴,其法度体格与叙议功能为词境开拓提供参照。词与文均注重行气,"潜气内转"正是从桐城文派辗转接续的一个重要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