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据史料栽,我国的丝织业起源于新石器晚期。到战国时期。丝织工艺在许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表现出了我国早期丝织文化起源早、分布广、用途多、品种丰、技艺精等诸多特色,为我国成为“丝国”及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世界纺织技术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作为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非常久远的史前历史。从地下遗址遗物来考察,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谷物种子的发现、青海乐都柳湾彩陶的出土、青海西宁上孙家寨的环臂踏歌舞蹈彩盆以及青海海西诺木洪文化的发掘,则表明先秦时便有原始族群在青藏高原活动着;从传世文献记载我们也得知,先史时的青藏高原为古羌戎人的活动场所,殷、周时期,青藏高原为"羌戎之地",而齐家、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乃至马家窑文化,以时代和地域而论,亦应该是羌人文化的遗存,至少也当属"先羌"文化的范畴。当中原历经夏、商、周三代步入文明时代后,生活在青藏地区的古羌人也在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迈入青铜时代,并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青藏高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巢湖流域文化历史悠久,巢湖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形成了颇具湖区特色的文化形态。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呈现延续性,独特性和交融性,开创性和先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昆虫已经成为先秦时期人们一种更为自觉的食物来源,丰富着人们的饮食生活。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有些进入自己生活的昆虫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驱除。在政治层面上,有些害虫成了国家灾难或者政治罪过的象征。在农业生活层面上,先民们对于昆虫的生态习性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对昆虫活动影响农耕或有危害国家农业安全的现象有深刻的认识。桑蚕业的产生也是昆虫与农业生活的重要表现。在精神生活层面上,有些昆虫愉悦着人们的听觉和视觉,但是有些昆虫给人们带来烦恼,常被用来特指某些社会事象。不仅如此,有些昆虫被用作丰富的汉字表达,被用作生育文化的代称,被比作人生的短暂,成为崇拜对象,用来进行某种预测,以及用作文学性描述等,这些都是昆虫与人们精神生活发生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早在原始社会,淮河流域已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及文化交汇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地位独特;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是中央王朝青铜及铜原料等战略物资中转的重要地区,该流域国族的向背直接关乎王朝的安危;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各大流派思想于此滋生并相互激荡,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因为地理环境的制约,嘉陵江流域并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地理空间,而是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由于地缘的优势,它们各自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并在不同时期演变为不同的文化空间,而最终成为大的区系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先秦是中国200万年悠久史中最长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的幼年时期。猿人呈现出由江南向江北发展的趋势,古人、新人则呈现出江北比江南较为进步的发展趋势。新石器时代的"六大文化区"中,黄河中游、下游(广义的中原)的华夏部落联盟地区的文化,呈现出比"四夷"地区先进的景象。夏、商、周王朝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家,均在中原地区。华夏与四夷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为秦国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试论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民族变迁和考古文化与中原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均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形成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既与中原有联系,又有差别且具有地方色彩;夏至战国末,广东地区的民族(含部族)在社会制度和民俗方面比之中原及岭北先进的民族或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但其经济、文化还是缓慢而逐步地向前发展着,华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文章还提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文化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海地区人类活动虽然较晚,但其原始文学、三代文学却基本上与甘肃地区同步,从对东周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青海的民族文化发展情况的考察来看,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否,除自然地理原因外,自身的进取和接受统一国家的管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游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曾在先秦、汉初时期活跃一时。他们的本质特征便是"游",即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先秦游士之游是一种政治性较强的社会活动,他们以游历的方式,增长见闻、宣扬政见、实现抱负。汉初游士之游,虽仍有先秦之余风,但已逐渐形成了结伴而行,欣赏美景的游览活动。游士身上体现的"游"的内涵的发展与演变,首先缘于汉初游士的分化,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使游士逐渐失去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3.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与寓言--以先秦诸子为中心的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这一点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表现尤为明显。其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大量而又广泛地运用“寓言”,无论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还是作为语言形式的“寓言”,都与隐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大量先秦诸子“寓言”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神本向人本的演进过程中,先秦儒家性情学说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有关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  相似文献   

17.
先秦“乐”的含义,除现今音乐之义外,它还是诗、乐、舞的总称。诗乐使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母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周代的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其典礼中由于音乐的分类,体现了诗的分类在诗的传播上的意义。但是儒家推崇雅乐和诗教立场,给先秦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先秦宋国史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宋国在西周至战国是占据中原腹地的诸侯大国,具有封国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等特点。以往因史料的不足,尚存在着何时封国,开国始祖微子启的经历,都城的名称沿革,疆域的变迁,城墙、城门、宫殿建筑不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社会救助思想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儒家在仁政爱民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社会救助思想。涉及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等各个方面。先秦儒家的这些主张既是对我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同时对我国后世传统社会救助制度和救助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汉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能源于某家作品(如楚辞或荀赋),也不是从某一种文体里演变而来,它应是多源且逐渐融汇而成的。从汉赋的创作主体及其社会效用来考察,它起源于春秋“行人之官”赋诗言志、战国纵横家之说辞;从文体本身所蕴涵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考察,《诗经》及其诗教的美刺原则影响着汉赋的创作情绪;而汉赋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则大源于《楚辞》及战国诸子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