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拾趣     
一字判词。清代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于是,她向官府呈上了状纸: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寥寥数语,尽述了改嫁理由。  相似文献   

2.
一字拾趣     
<正>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一字家书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加拿大魁北克省有一条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即错别字法。此法律规定,拼写错一个字要坐牢40天及罚款1000元。我国虽无如此严厉的法律,但写字规范,一丝不苟,却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如果不认真书写,所造成的损失,有时不仅会比“坐牢40天及罚款1000元”惨重得多,还会引来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4.
一字对拾趣     
一字对是字数最少的对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对得工巧却很不容易。古今成功的一字对不多,但下面的几副值得细细品味。墨;泉。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有人举“墨”字求对,结果以“泉”字相对的为妙。令人叫绝的是“墨”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黑”,下半  相似文献   

5.
一字判词清代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于是,她向官府递上了状纸:"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寥寥数语,尽述了改嫁理由。知县接  相似文献   

6.
[一字嫁妆]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7.
8.
字多音使汉字字意与渎音之间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利用这种关系创作的对联,有的同韵,有的变读,有的绕口,有的压韵,气象万千。阅读时如能一字字念出声来,音韵效果会更加显著。据传从前有一位有钱人的千金要选夫婿,她不在乎对方权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汉字,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并由专家学者经过整理、定型而通用的。但也有少数的汉字,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由历代名人创造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添字联拾趣     
所谓添字联,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形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两  相似文献   

11.
汉字,传说为我们的民族祖先仓颉所造。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仓颉所造字的数目是有限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发现、产生,以及表意的日趋纷繁复杂、具体多样,后人又造出了大量的汉字,以满足生活交际中记事、记言的需要。本文只辑录古今三位名人所造的三个字,我们既可从中看出造字者的目的、意愿,也能获得机智、趣味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13.
添字联拾趣     
<正>所谓"添字联",就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变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两联对照,可见其志向之宏,决心之大。  相似文献   

14.
半字师拾趣     
诗歌园林里,既有人们崇尚仰慕的“一字师”美谈,更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半字师”佳话。一添加几笔的半字师远在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有一回路过杭州清风岭,被秀丽的景色迷住了,决定留宿青山中的寺院,以便晚上再度欣赏山景。初夜时分,月亮升起来了,山川的灵秀分外妖娆,于是他那激情的神思驰骋飞越,刹那间举笔题诗于壁:  相似文献   

15.
添字联拾趣     
李春碧 《高中生》2013,(6):58-58
所谓添字联,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形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6.
无字联:1949年4月1日,国民党首府南京的大专院校学生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的示威游行,遭到了国民党特务和军警的残酷血腥镇压。几天后,南京中央大学为死难的学生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肃穆的会场上悬挂的是一副没有文字的奇联:“??????;!!! !!!”。这副无  相似文献   

17.
18.
1959年庐山会议初期,毛泽东把他的新诗《七律·到韶山》向当时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与毛泽东交往颇多,且对诗词有一定研究。他对毛泽东说:"第一句‘别梦依稀哭逝川'应改半个字,可改为‘别梦依稀咒逝  相似文献   

19.
汉字中有一类“品”形字,同一字根三足鼎立,“众志成城”,其义饶有异趣。且看与“五行”有关的品形字。“鑫”——“金”多,生意兴隆,有利可图,难怪旧时商行取名多钟情此字。“森”——“木”多, 林广,高耸蔽日,进入森林,感觉不免“阴森森”。杜甫有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枝叶繁密。“淼”——“水”多,水面辽阔。“淼”为“渺”之异体,  相似文献   

20.
巧以"半"字入诗,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独领风骚,综观历史,佳作颇多。 "半"字入诗传神,来自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美。更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凇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