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论的逻辑起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文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特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论虽然逐渐观念化、抽象化,也构成了诗性的批评系统。但这种话语一旦定型、成熟之后,文论的意象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会受阻。同时,面对西方的话语的大量的浸入,却有一种“失语”的迷茫。文论的现代话语的建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进行了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理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古代论》课的教学一直是大学中系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从教学主体角度看.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紧扣古代论的特点.把古代论当学作品来悟读、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中国文论思维方式和民族根性的探讨由来已久,1990年以来有一场“中国文论现代转换”的大讨论。问题的提出者是为民族文论争取话语权,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其中问题也显而易见:什么是转换,为什么要转换,转换什么,谁来转换,  相似文献   

4.
从文论体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文艺作品自身的美学形态:深于取象的传统;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中国文论这些独特而优秀的传统使得中国艺术产生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以来,大量西方文论的引进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文学思想的混乱,传统文论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曾经被我们几次中断过的传统文论仍是当今文化之根本。面对新世纪,有必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衡接上寻找、明确中国文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从多学科融合角度,本着超越知识论、尊重审美实践的宗旨,对中国当代文论进行多层面审视,认为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在"寻根"和"伤痕"中拓展出的伦理维度一致,中国当代文论在人本主义启示下不断"向人回归、向自身回归",获取了伦理内涵,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向,并以学科化、学理性和超道德性等学术理路,彰显了鲜明的诗性正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论传统的现代转化,乃是中国论史的内在逻辑使然,正因如此,外来的论才能引发我们极大的热忱,才能够很快将其内化,这里包含着中华民族主动而积极的选择。这个过程的实质只能是西方外来冲击与示范和中国内在要求与选择的叠加,它既是古老的中国论传统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传统在新世纪静悄悄的绵延。  相似文献   

8.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和批评一度疏离了社会现实。并且照搬西方文学铆作技法和批评模式的现象一时成为潮流,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仍余波未息。而2006年的顾彬事件,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渴望。笔者认为,弄清传统文论思想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时位置特征。西方文论在我国文论领域的位置。方可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9.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 ,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化。本文辨体明性 ,清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意在抉摘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失体”、“失性”之弊 ,并为中国文论走出世纪困境寻求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传统现代文论要在百余年来中外古今文论对话基础上,立足于汉语文学发展的当前境遇,尽力寻求一种中国现代的和传统的文论思考及评论框架。也就是说,这种新传统现代文论既非"西化",也非"回归古典";既非"食古不化",也非"食洋不化";既不信一些论者的现代文论"虚无"观,也不膨胀到现在就可以奢谈"文论输出",而是要立足于当前中国文学与文论现实,走一条中国现代民族文论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1.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创造的意象性、本真性、想象性及其与书法艺术发展的关系等诸方面,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其所涵括的诗性思维、诗性语境和诗性人格,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今这种诗性精神的缺失,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主体的研究是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问题之一。出于传统文论的庞杂、零散的特殊理论形态,要对言说主体做具体身份的界定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些言说者在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诗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的文艺状况的相关性入手,考察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考察基本上在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指出由于当代社会比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知识转型、价值转轨和创作转向的客观因素,我们不能简单沿用中国传统文论;第二个层面,在承认前述分析的前提下,论述重建中国传统文论的言说论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之,中国文论的学科建设,不能固守陈规,同时也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论的学科资源。未来的中国文论学科工作,将会围绕这样一种两难情形作出适当的调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白族文献资料,从诗歌发生学、诗歌本质说、对"境"的深入解读、对滇云诗人诗作的关注四个方面入手,讨论了白族文论"诗歌导源于妇女之哭"、"诗乃独造之物"、"以境论工拙"、"因情会境"等观点的独创性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探讨了赵藩论滇诗绝句和师范《荫春书屋诗话》对滇云诗人诗作的评价与记录,认为白族文论发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许多重要观点,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和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期,西方传统的艺理论有如下四个传统:在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所谓“镜”的传统,即模仿-再现的传统;在艺与作家的关系上,有所谓“灯”的传统,即强调激情-天才的传统;在艺与读的关系上,有所谓“教化”的传统;而在艺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上,则有追求和谐、优美的审美传统。这种论传统形成了西方艺术自己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6.
本集中讨论了美国当代汉学家费维廉(Craig Fisk)的中国学思想。作在梳理了费维廉对中国古代论各主要发展期的观点的基础上,与费氏在中国学思想的体系标准、虚构、社会功用等关键性概念上展开了对话和商榷。作提出,中国学研究应当在纵向挖掘的同时,关注不同化区域尤其是西方学界对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异域资源的借鉴意识并开展具体的对话,由此可以探讨新的研究范式并提供新的建构平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中国文论现代化的世纪,其主要标志就是从外国引进了一套新的文论话语,并由此建构了一个新的文学知识谱系。但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虽然被边缘化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还“存活”着。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大约有134个传统文论话语还存活在现代文论与批评之中,其中常用文论话语有56个。这是一个被学界长期以来所忽视了的文艺学现象。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即“洋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终日言”与“未尝言”,“有言”与“无言”,形成一种巨大的语言张力,中国诗性文论的语言观在此张力中生成。在儒家,是“慎乎辞”与“非文辞不为功”的联缀;在道家,是“忘言”与“与之言”的契合;在佛禅,则是“终日言”之后对“未尝言”的妙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译介和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总结,描述存在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并结合存在主义的特点分析原因,进而思考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