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特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石是他的想象现象学,其哲学本体论与审美论在深层上是一致的。萨特的美学理论强调美在创造中,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表征。而自由就体现在人对现实的超越与否定之中;审美对象是一种想象对象,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具有非功利性。萨特的这种美学理想是法国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而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品格,是萨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和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美学比经验的美学在格调上或许要高些”,但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是改造世界。美学需要回到具体的、个别的经验中来,用于指导生命的个体的审美活动,指导艺术创造,本文试图从美学的一个范畴——悲剧,来作这种尝试。旨在阐明在诸艺术形式中悲剧美的表现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对比的方法。全文也分析了悲剧美表现中的各种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存在论美学"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生态美学以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与审美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要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思考维度纳入存在本体与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中;生态美学以现象学哲学作为主要方法论来源,在吸收借鉴多种理论资源时必须经过谨慎地辨析和转化;生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外生态文化理论的系统译介、存在本体论与艺术本体论研究、关于自然信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哲学反思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思维方式。深刻的哲学反思是对反思结果的不断反思,是对人的存在的本真状态不懈追求的过程。艺术活动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性质是审美的。哲学反思是艺术创作的活化动力、在艺术创作中促成艺术创作者哲学意识的建构、引导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哲学内涵的发掘和解读、影响艺术活动的审美情趣及其发展和走向。哲学反思与艺术活动的结合,使艺术活动者将艺术情思内化为自我的生命过程,净化心灵,升华品格,创造自我人生的价值,获得解读艺术的自由,达到一种自由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艺术哲学,是以艺术作品作蓝本,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理性的触摸。用哲学方法研究敦煌艺术,就是要把敦煌艺术放在大视域中,寻找其背后诸多横向的"未出场"的联系,为敦煌艺术构建一种透视其历史内涵和当代意义的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7.
美学是一门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型(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在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正逐渐成为其他备类相关学科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在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美学原理》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把握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理解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既有“美”的观念.同时又具备审美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哲学教学与素质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哲学品格、哲学态度、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从而体现出哲学的辨证智慧。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出哲学的品格。哲学在相当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态度 ,因而 ,学习和研究哲学 ,更需要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和哲学的精神。学习哲学的关键是学会哲学思考 ,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 ,就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和学科品格的定位上思考,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亟待实现三个转向:学科特性要实现从单一意识形态转向意识形态与学科探究的相对分离、良性互动;学科内容要实现从概念体系哲学向问题意识哲学转向;学科品格要实现从科学精神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转向。  相似文献   

10.
形神是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其发展流变中,显示出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形神观念以及衍生的"形似"和"神似"的辩证运动,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特质。从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内涵而言,形神范畴体现了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的特殊品格。同时,我们亦可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用美学来观照和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艺术之美 艺术和美密不可分,艺术之美是美的重要内容。人们谈到艺术必然会联想到美,在人的观念中已形成了关于艺术和美的最为朴素的感觉。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就美学而言,它主要以艺术为研究对象,艺术也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通过研究艺术,我们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审美现象。黑格尔认为:“美学的正名,应该是艺术哲学”。换言之,美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艺术。或者说,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还有,人们也把“艺术”一词理解为“创造新方法或创造性地使用方式方法”。事实是,新方法的创造和方式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既是美的要求,也是美的表现。科学揭示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既有方法的创造性使用本身便是美的。一言以蔽之,艺术的标准就是美的本质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一方面,哲学世界观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美学学科的具体研究也反转过来充实和丰$哲学的内涵,而具体学科的深入开掘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和突破哲学的原有框架。从审美活动和美学研究的地位,从美学研究的对象的角度,以及对某些基本问题例如本体论问题的认识上,都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美学”的建构,德国当代美学将其称为对鲍姆嘉通关于美学作为“感性认知”这一最初构想的再次复兴,其深层意旨在于,突破美学在近代之后的发展中伴生的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复杂纠葛,在对美学本色的回归中彰显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梳理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哲学”与“美的艺术”之间的纠缠可看出,“艺术哲学”被用来取代“美学”,源于理性思维对感性逻辑的排斥,而后者恰恰在“美的艺术”中得以呈现;审视作为逻辑方式的“感性认知”与现象学之间的交错可明了,美学能够成为第一哲学,显示的只是二者作为感性思维的共同前提,却不意味二者拥有全然一致的致思方向。伴随这一剥离与区分,“新现象学”展示出通向“新美学”的可能路径:通过区分不同于“躯体”的“身体”存在的空间性维度,新现象学阐明了空间维度所蕴含的知觉之外的情感因素,而新美学正是在身体情感空间的现实化中开启美学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艺术和哲学需要相互之间吸纳营养,人们应当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普遍律和一般律的指导,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叙述中,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规律入手,把握艺术现象的本质,揭示其特征.电影美学拥有哲学立场是毫无疑问的,电影美学无论发展到哪一天,都不能脱离哲学的羁绊.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时候,希望电影所展现的是自己的周围世界,包括无意识自我反映的本我的精神世界的展现,无论观众对于支配者的权力有没有循规蹈矩地接受和消费,他们的积极态度必然符合长期的哲理积淀和审美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15.
《艺术哲学》研究补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纳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至今还影响着美学界和文艺批评界。回顾丹纳研究的历史 ,指出这一研究的缺憾——即是对丹纳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忽视。《艺术哲学》对文艺作品文本不仅有哲学的和历史的兴趣 ,而且对文本的艺术手段有浓厚的美学兴趣。他建构了文艺批评三原则——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艺术效果的集中程度 ,以及依据这些原则进行的文艺批评实践。它使我们切身领略了一位伟大的文艺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人们用艺术形象的方法来表达精神生活,所有的艺术都是为了使人的精神获得超越,这种超越性就形式而言,它有一种无言之美。然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就要研究艺术的超越性。本文试图从孔子和庄子的哲学、美学理论中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自从鲍姆嘉通创立美学以来,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多有争论,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准确地说,美学应该称作“美的艺术的哲学”.由于黑格尔在学术界的权威性,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便由他一锤定音.自黑格尔以降,人们一般把美学视同于艺术哲学.本文对黑格尔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分析了艺术哲学等同于美学的不科学性,认为美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属于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艺术意境的求壳中对传统文化作批判性反思。通过对中国艺境的文化哲学基础的探寻,揭示了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品格;通过对未来文化的展望,高扬了“文化与自然调合”的理想;通过对“中西古今 ”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跨文化研究和对古人作“同情的了解”这一富于启示意义的文化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19.
哲学修养是艺术欣赏、特别是成功的艺术欣赏的必备条件之一。艺术涉及到美,涉及到哲学性质的学科——美学。艺术创作受哲学影响,艺术作品包蕴着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