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书难,译书名更难,翻译古诗古文名就是难上加难。本文立足汉语的传统表达形式,结合中外学者对书名、古文名的研究成果,从古诗、古文名中常用字、词的英译的角度,讨论了在如何正确的理解古诗古文名的前提下,将其翻译成英文。  相似文献   

2.
刘洪泉  何璐 《双语学习》2007,(10M):165-166
译书难,译书名更难,翻译古诗古文名就是难上加难。本文立足汉语的传统表达形式,结合中外学者对书名、古文名的研究成果,从古诗、古文名中常用字、词的英译的角度,讨论了在如何正确的理解古诗古文名的前提下,将其翻译成英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格律体古诗的英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学系统,或者说两种文化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中国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中国古诗的名篇译为英文,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理论的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兰亭诗》(之三)为研究对象,对该诗所体现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析。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途径,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方式,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部分,尤其是古典诗歌的英译直到近百年以来,还有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有也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不仅可以再现原作之美,甚至可以超越。具体说来,主要存在散体译法与诗体译法。后者注重原作的形式美,主张以诗歌的形式翻译诗歌;前者却以散文的形式翻译古诗,以期形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和地名的翻译问题。通过对《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中一些英译古诗的分析,阐述在古诗英译时如何利用许渊冲提出的“三化”理论即等化、浅化和深化方法处理人名和地名这些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专有名词翻译、时态及单复数处理的三个方面入手,对李白诗歌《苏台觅古》的三种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给古诗英译带来一些启示。古诗英译没有统一的标准,译者在英译古诗时既要周密考虑又要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体与散体之争往往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不够,尤其是对于翻译古诗的难度认识不足。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两种诗体形式风马牛不相及。古诗的形式与音韵不可译,古诗的“三美”更不可能再现。英译中国古诗是“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首要问题不是用诗体还是用散体翻译的问题,而是要准确传达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接受理论下对许渊冲的汉古诗《江南》的英译文本进行解读和评析,以期在现今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对汉古诗翻译的本质和功用有一个更合理的认识,给汉古诗英译的实践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和纬度。  相似文献   

14.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15.
翻译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中国古诗词的英译更是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使得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困难重重,但又不是不可行的。本文以翻译特性为视角,提出在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应依次遵循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的原则,使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6.
汉诗的英译,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归化的汉诗英译,则会使外国读者产生错觉:他们以为中国的古诗与西方的现代诗在艺术形式上没有差别。为改善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则更能反映中国古诗的状貌,更有助于将中国古代诗歌的诗体移植到英语世界里去;同时,也可让西方读者了解到汉语诗歌语言简洁生动、意象并置的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崇尚含蓄、凝练、简洁,讲究音韵与节奏的和谐,但在英译时难以兼顾这种美的传递,往往是难表其形,难达其意,从诗经《蒹葭》的英汉比较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况新华  吴慧琦 《海外英语》2012,(9):227-228,237
随着文化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使用图式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进行解释和研究,从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以《望庐山瀑布》的许渊冲英译本为分析材料,从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三个方面来说明图式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并讨论它在古诗翻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医奠基石,《黄帝内经》的英译尤其受到中外译者的青睐,迄今已经出现了12种译本,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内经》英译史中,《内经》译本不断被完善,译者的翻译目的逐渐从介绍《内经》这一书籍转变为了通过《内经》翻译展现中医文化;翻译策略也从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向以原著为中心的异化倾斜。本文将以《内经》翻译三个时期代表人物的译作为研究基础,来探究《内经》在这一百年来的英译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小清 《双语学习》2007,(10M):147-148
中国古诗崇尚含蓄、凝练、简洁,讲究音韵与节奏的和谐,但在英译时难以兼顾这种美的传递,往往是难表其形,难达其意,从诗经《蒹葭》的英汉比较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