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拍摄少年儿童题材的照片贵在真实。唯有真实才能达到自然与生动。孩子是天真的,童年是富有幻想、好奇、快乐的时期。懂得孩子的心理,熟悉他们的生活才能拍好他们的照片。但是,有些拍摄者到幼儿园或小学去采访时,先向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让孩子们这样干或那样干,如果孩子的动作不符合拍摄者的要求,再加上一心想协助记者拍好照片的老师在一旁加以斥责,这样就会把天真、活泼的孩子拍成有形无神的小木偶。有些幼儿园的好心老师,为了把孩子拍得“美”一点,专门替孩子化妆打扮,穿上新衣,有时还要涂脂抹粉。结果往往会使有的孩子被自己一身打扮所吸引,有些模仿性强的孩子受到电影与电视的影响就会摆姿势、忸怩作态,变成了小大人,缺乏童稚的天真。  相似文献   

2.
鱼眼,即超广角镜头,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野,它使视线宽阔,包容量大、景深长、清晰度高,前景突出,特别是它产生的近大远小效果,使拍摄者用起来得心应手。前景大幅度的曲线变形所产生的艺术夸张表现力,使拍摄者的创作意识更加强烈、浓厚。但是,作为新闻照片,还应慎用鱼眼镜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技术和摄影器材都有了迅速发展,摄影器材、从种类到样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机镜头有长焦,中焦,  相似文献   

3.
关于这个话题.有这样一个新闻背后的故事。2006年两会期间.网络上疯传一段视频:一名女子用高跟鞋从一只猫的眼睛里踩下去,把猫活活踩死,脸上还带着微笑。这段视频迅速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甚至有人悬赏50万元要拿视频拍摄者的人头。  相似文献   

4.
姜燕 《大观周刊》2012,(24):264-264
一幅优秀的舞台摄影佳作 ,不仅给人以清馨的感觉 ,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给人们遐想、启迪。这些舞台上一瞬间的影像 ,往往会给人留下永久的、难忘的印象。而一幅优秀作品需拍摄者在舞台摄影中去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但舞台摄影创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在技术方面,有些方法可以成为要领,使初学者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照片,是新闻与照片的结合,是用照片的形式来报道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是通过可视形象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一幅新闻照片的优劣,除了拍摄者操作机器和暗房等纯技术之外,重要的是拍摄者通过选择,将事物具有冲击力的内涵,即典型情节(情趣)恰当地停留在画面上。大凡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一图胜千言”效果的新闻照片,都具有深刻  相似文献   

6.
苏俊 《声屏世界》2014,(6):21-22
“我的镜头会说话”。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头语言,也是每一个摄像师所追求的意境。人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拍摄出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从其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思想。从专业角度看.镜头语言大致可以从景别、角度、运动方式、长度等方面区分和归类,不同形式的镜头会有不同的语言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新闻摄像可以用理论去尝试解释每一个镜头背后的含义。可往往很难用这套分类去拍摄每一个镜头,因为过于的依葫芦画瓢、简单的照搬,镜头都会呈现一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语言,使得镜头缺乏生命力,缺少色彩。  相似文献   

7.
王丹 《新闻前哨》2009,(3):59-61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一直有不同创作流派的探讨和争议。很多人说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用纯粹的旁观者的视角,应该不干预被拍摄者的生活的自然状态。但是从《生命的延伸》这部纪录片来看,恰恰创作者之一也是亲身经历者,而且创作者的介入还推动了事情的发展。这会不会与过去我们接受的“纪录片客观记录生活的”观念产生冲突呢?  相似文献   

8.
正如《华盛顿邮报》的摄影记者勒斯蒂格所说:"手同样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感情。"拍摄者利用浅景深把观者目光集中到那双动人心魄的手上。它被斑驳的泥土模糊了原来的颜色,如同刚刚出土的兵马俑;强烈地冲击观者的时空  相似文献   

9.
台湾著名纪录片人李道明先生曾把纪录片分为四类,即旁白、解说加画面的“主观式”纪录片、由采访构成的“采访式”纪录片、既无旁白也无解说和采访的“纯观察”纪录片以及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互动构成的“反射式”纪录片.我认为上述认识仍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而要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纪录片一切问题的关键,即搞清纪录片人到底是什么角色,比如他与拍摄对象的关系、与观众的关系、他在纪录过程中和纪录片有什么异同等等,这才是认识纪录片的正途.本文结合《舟舟的世界》对此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关于纪录片创作手法的讨论多了起来,纪录片中的采访也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这里所说的“纪录片”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不包括深度报道、专题节目、纪实性栏目等。“采访”是指拍摄者直接向被拍摄者提问,并将这些素材编进片子里,这种采访我称它是“提问采访”,以区别于新闻学上广义的“采访”。至于拍摄者深入生活,了解情况,做案头准备等,这些活动毫无疑问是必需的。这里要讨论的是:在纪录片中,编导能  相似文献   

11.
在摄影中,尤其是在新闻摄影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你的相机镜头对着他人的时候,很大一部分人都会出现不自在的感觉,或表情僵硬,或语言迟钝、动作变形等情绪紧张的反应。被拍摄者为什么会出现镜头恐惧症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出自于人的天生就有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新闻摄影是形象化的新闻。新闻摄影工作者拍摄的图片形象,不是简单的用相机进行机械的记录,而是包含了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感情,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也就是艺术的美感。新闻摄影与艺术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复人物的概念引入纪录片中以其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演员和人物关系的分析探讨纪录片人物的丰富内涵,并通过纪录片人物多种内涵的研究揭示纪录片的真实所在以及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等纪录片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咆哮的洪水,孤零的小树。一个小孩正死死抱住树干,洪水已淹到其腰部……前一时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一组电视新闻画面,仿佛一下子把后方人们的心拉到了抗洪前方,那么真切,伸手可触,人们注意到,画面摇晃不定,略显匆忙,也透着一丝紧张。但拍摄者最终在摇摆不稳的冲锋身上,冒险记录下武警官兵抢救小江珊的全过程。拍摄者是湖北电视台电视部记者向培风\蔡文祥,他俩舍身忘死向世人推出一部’98中国抗洪经典之作。今年入汛以来,当历史上罕见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涝灾害和嫩江、松花江流域超历史的特大水灾袭来之后,抗洪抢险成了社会各…  相似文献   

15.
"新纪录运动"主张关注中国的现实和人,"关注"离不开拍摄者的积极介入。黎小锋是当代"新纪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边缘三部曲"——《夜行人》、《无定河》和《我最后的秘密》,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的某些边缘角落,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底层人们的深情关注。  相似文献   

16.
《房东蒋先生》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2 0 0 3年 11月14日播出的一部纪录片 ,获得了 2 0 0 4年度中国纪录片学会学术大奖 ,并且还入围了 2 0 0 4年的“上海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奖”。看过这部影片 ,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 ,并与主要创作者梁子有了一场深入的交谈后 ,我们对它产生了极大兴趣。它是一部独特的作品 ,是两位具有独特经历、独特个性的人 ,在偶然的机遇中相识、碰撞、交流所留下的一道生活轨迹。它的制作过程也很另类 ,它是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纪录片拍摄者的一次很好的合作 ,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和影片的拍摄者的确很独特…  相似文献   

17.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位身经百战的军人。他亲身参加过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役、石家庄战役……直到上甘岭战役,他是著名的新闻摄影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以来各个时期的生活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他还拍摄了相当数量的领袖照。他,就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2012,(5):26-26
微电影重要的是主题,要有拍摄者的观点在里面。记录下一段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事情,日积月累,隔着时间意义会变得重大起来。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拍出有创意有分量的微电影,肯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但真切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人性的审美上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码相机逐渐普及,数码照片已经成为记录单位和个人活动的主要形式。现代图像处理技术迅猛发展,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偷梁换柱越来越容易实现。对于档案部门而言,数码照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严把数码照片档案入口关,科学地进行归档鉴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数码照片数量剧增,拍摄者档案意识薄弱,档案人员安全意识和收集主动性不足等现实,导致数码  相似文献   

20.
光是摄影的一种精神,错误的用光会毁掉一幅优秀作品的灵魂,而正确的用光则会让照片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好地表达出摄影师想要传达的概念。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因而,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正确的用光理念让纪实摄影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增添了拍摄者的主观创作意图,让作品显得更加丰富、饱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