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前提是记者的新闻发现。新闻发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意发现。即记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基层一线去发现新闻,通常是主题先行;另一种是无意发现。即记者未加注意,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新闻。通常是主题滞后。以往,记者只注重新闻的有意发现,却忽视了新闻的无意发现。其实,新闻的无意  相似文献   

2.
新闻在于发现,只有发现新闻才能写作新闻,发表新闻。发现和写作都很重要,但比较起来发现更重要,发现是  相似文献   

3.
张瀚池 《新闻世界》2011,(8):198-200
新闻发现是新闻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简单地说就是发现新闻。新闻发现是记者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新闻发现中学会感悟,需要的是时间、是学习、是琢磨、是观察、是付出。  相似文献   

4.
新闻发现力在新闻采写当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闻界缺乏新闻发现力的问题,本文向社会学研究借镜,试图提出一个建基于比较视野下的新闻发现图式,并用新闻实践案例去验证其实际效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指出新闻发现力的培养应该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6.
记者发现新闻的四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的新闻发现目标包括发现事实真相、发现新闻价值、发现新闻表达方式。新闻发现思维贯穿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并通常表现在四个动态阶段:由新闻线索触发的新闻“灵感”;围绕新闻“灵感”所展开的对事实真相的预测;采访中印证事实真相、修正和确认报道主题;采访中依据报道主题和新闻表达规律发现、收集、挖掘素材。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发现的科学,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挖掘新的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在现今媒体新闻源雷同,独家新闻不易碰到的情况下,新闻发现大多为非“原创型”的,非“制造型”的,而是“挖掘型”的,是一种再发现,即发现新闻背后的“隐性信息”。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发现     
彭菊华 《当代传播》2000,1(3):22-24
新闻发现指发现新闻之获得,是一种名物,兼具新闻资讯和化理性品格,限于新颖的新闻材、独特的新闻角度和权威的新闻主题,当属“新材料科学”。宏观新闻发现板块,它浸透着政治,多数为非原创性的,有时认可“一无所获”,是个人智慧和群体智慧的结晶。个案显示,出色的新闻发现达到当下性与史实性的统一,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的统一,多样化与术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客观事实。但所报道的客观事实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是新鲜还是不新鲜,这就牵涉到人们经常说的新闻敏感了。所谓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亦即新闻发现力。而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新闻发现力,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能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董斌 《新闻前哨》2005,(10):26-26
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新闻素材。但新闻事实蕴藏在事物的变化中,要靠记者去发现和捕捉。无论是刚踏入新闻之门的年轻人还是从业多年的老记者,脑中时常盘旋的问题是:哪里有新闻,有什么值得写?谈的都是新闻发现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问题。如何从众多的事实中敏锐发现有价值的事实写成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发现新闻是比写作新闻更重要的能力,不断发现并报道新闻,是新闻记者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14.
正如著名雕刻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发现,这里指它的动词意义,其本质含义是,对新闻事实传播价值先于世人的正确理解、估价和认识。也就是说,新闻发现必然是新的传播价值的认识。那么,新闻发现在什么层面实现  相似文献   

15.
江卉 《新闻三昧》2005,(2):30-32
新闻发现这一命题最早由《武汉晚报》原总编辑潘堂林于1996年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提出。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国新闻界对于它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这些阐述比较多的是从新闻发现的概念、作用和思维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怎样能够真正获得新闻发现,怎样具体地发现新闻研究不太多。本从新闻发现的四种模态切入,具体探讨新闻发现所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发现,往往从线索的发现开始。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对于当好记者,采写新颖而富有价值的新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以及记者的新闻敏感入手,阐述了如何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7.
正获取新闻线索,记者发现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位外国新闻学者说过:"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新闻记者。"新闻的生命力贵在发现。而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无疑是保证新闻传播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一个高素质的优秀新闻记者,毫无疑问必须是一个有着超强新闻敏感意识的新闻发现者。新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新闻敏感性强的记者,"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  相似文献   

18.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取决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方向来自于新闻发现。如何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发现新闻,并迅速作出判断、报道,能否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衡量一个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鉴别能力的试金石。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  相似文献   

19.
记得是1997年春,本人在湖北日报社初为记者时,从主任处领得一本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潘堂林著的《怎样发现新闻》。细读之,发现作者的一个新论:新闻工作最需要的是发现,新闻实践中难度最大的是发现,日常新闻业务琢磨最多的是发现,而应用新闻学书籍中最难见到的内容也是发现,大学新闻系至今未见开设专门的新闻发现课程。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有一句流传的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而因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点,其实更可以说,没有发现便没有新闻,更不会有精品新闻。一、什么是新闻发现新闻发现是建立在新闻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是新闻工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发现客观事物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