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事上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的课文《夏》,行政领导、语文教师都去听课。看到同事上课声音变调、课后诚惶诚恐的情景,我在组织教师进行评议时,突发奇想:能否把平时的听课评议改一改,使它更人性化,更能贴近教师实际,更能激发教研热情呢?于是我对大家说:“陈老师为我们上了一  相似文献   

2.
读彭志红老师《听课时,坐在哪儿好》(2006年8月22日《中国教育报》“研训在线”版)一文,学习并感动着。我们的教师确实伟大,连听课坐哪儿这样极细小极不引人注意的问题都一点不马虎,考虑得如此周到。不过,笔者对彭老师就教师听课坐的位置提出的观点和措施持有不同看法。首先,应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社戏》“课文简析”里有这样一段话:“阿发摸豆的动作和‘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的答话,充分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无私、憨厚……桂生的机灵勤快。阿发的憨厚无私,都只是一两笔便刻画得生动传神。”很多老师在教学《社戏》时,往往抓住阿发在偷豆中的表现大作分析,什么阿发“憨厚无私,待人真诚”啦,  相似文献   

4.
现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唐代虞世南的《蝉》一诗,对于句中的“缕”字,文下做了这样的解释:“绥,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日前,去无锡市参加了由该市教育局组织举办的全国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活动期间听了10多堂语课,启示多多。  相似文献   

6.
蜘蛛为什么不从网上"落"下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课叫《雷雨》,《雷雨》中写下雨前的部分有这样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听到三位老师的课都注意到了这个"垂"字,  相似文献   

7.
舒婧 《四川教育》2007,(5):41-41
【案例】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丑小鸭》教学片段(CAI出示小学课文《丑小鸭》7~9自然段,请生读。)师:“丑小鸭”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出了一种欢悦,仿佛你们跟它在一起展翅飞翔。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生:“丑小鸭”很幸运。  相似文献   

8.
王晖 《小学教学研究》2006,(2):47-47,49
在市《科学》公开教学《地球的内下,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你得到的信息部》(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什么?你的判断又是什么?中,针对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听课生1:在实验中我用手摇动盒子,听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两种不见里面有“沙沙”的声音,我估计盒子  相似文献   

9.
王月萍 《现代语文》2007,(3):100-100
语文评优课正在进行,执教的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无独有偶,几位开课教师不谋而合,都讲到课文第一、二两个小标题“他对食物的兴趣”和“他对父亲的崇拜”主要表现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第三个小标题“他对独立的要求”主要表现一个男孩子,一个要求独立的男人的性格。我当时听了很是纳闷,文章题为“我们家的男子汉”,总共五个小标题,怎么倒有三个小标题主要表现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了呢?问执教老师,他们告诉我:教参上就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10.
袁国 《成才之路》2010,(27):36-37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梁衡先生的《夏》,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美文,阅读之后,如品一杯香茗,字里行闻渗透了无可言状的清香之美。具体说来,这篇文章隽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贵刊今年第9期刊有《“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有误》一,章认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看云识天气》中“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的说明有误。以为只能是“朝霞在东”、“晚霞在西”。  相似文献   

12.
对于“推门听课”,无外乎两种声音:一是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应该大力提倡;二是认为这一听课方式缺乏民主,会使教师和学校领导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5课选用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水经注·江水》节选)一文,文中“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句中“怪柏”一词应为“柽柏”。  相似文献   

14.
最近听了一堂课,是苏教版七年级的《凡尔赛宫》。文中有一段"历史轶事",说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因财政总监大臣富盖新建的府第富丽堂皇而以贪污营私之罪将其投入监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嫉妒之心使路易十四作出兴建一座豪华皇宫的计划。这就是凡尔赛宫的由来。其建造者几乎是修建富盖府第的原班人马,  相似文献   

15.
新校长上任后,一般都要深入一线听课,以便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师人数不多,校长短时间内就能听完一轮课。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校长如果沿用过去那种一节一节地听下去的“老套路”,那么要听一轮课,恐怕就需要很长时间。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还会影响其他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人教版教材《语》七年级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前,正好读了《中学语教学》(2004.11)尹子彬的一篇章《“绿色蝈蝈”到底为何物?》。该对课中的蝈蝈进行了大胆的质疑.指出它与人们日常见到那种会鸣叫的蝈蝈不同,而更像是螳螂。我仔细地阅读了课、教参,也有同感,只是基于教材编写人员给尹子彬的回信“译难断正误,专家也说不清是非,只有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了”.我便将错就错地来教这一课。  相似文献   

17.
范丽梅 《河北教育》2005,(23):38-38
一位教师讲《詹天佑》一文时,有这样一段师生问答:  相似文献   

18.
《燕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课)是一篇精短优美的散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今年春天,我到一所村级小学,听到和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燕子》——那是一节室外语文课。20几个农家孩子,拿着课本,拎着方凳,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水塘边的草地上,在春天的阳光里学习《燕子》。老师没有带什么教具,只是拿着教材、挂图和一架借来的儿童望远镜。  相似文献   

19.
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够具体,泛泛而谈。如有个老师上《鸟的天堂》一文,学了第八自然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后,要求学生用赞美、喜爱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可学生还是地达不到要求。请问:什么是赞美、喜爱的语气?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语气?教师没有作具体的指导,学生也读不出来。同样,许多老师上课也是有要求,可具体怎样读出要求的语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剪枝的学问》。课文记叙了小作者在种桃能手王大伯的桃园里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了剪枝的原因.从中明白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