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实践》2007,(10):23-23
本刊讯为进一步转变采访作风,强化记者队伍建设,鼓励通讯员写稿积极性,日前,舟山日报社出台了《新闻作品合作署名若干规定》。规定要求,与通讯员合作写稿,记者必须参与采访。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访,但由通  相似文献   

2.
给报刊写稿离不开采访。采访即了解情况,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我们要写报道或文章,头一件事是采访。采访是否深入  相似文献   

3.
我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写稿,要学会处理写稿中的苦与乐。在苦恼时学会摔个跤后学个乖,可以说是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1960年,我在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按照县报的要求,利用星期日到离校较近的几个大队采访。由于采访时间仓促,我对几个大队(村)干部也不熟悉,回校后连夜写成稿子寄发了,结果,错将甲乙两个大队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听一位同事谈起2009年首次到台湾采访写稿时遇到的一些尴尬经历,颇有同感。2006年10月和2009年7月,我有幸受报社派遣,两次跟随龙岩市经贸代表团到东南亚(第一次赴新马港澳,第二次赴新马菲)采访。  相似文献   

5.
现今,有些通讯员喜欢走出自己的行业,到别的行业进行采访。找认为,通讯员还是应当立足本行业,努力搞好本行业的宣传报道。通讯员跨行业写稿,弊多利少,不宜提倡。通讯员走出行业写稿,容易出现这样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笔者在基层采访,经常遇到一些通讯员和单位的同志就写稿、投稿这方面的知识向我们请教,有时间得我们这些经常写稿的通讯员也无言对答,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范玲 《记者摇篮》2007,(10):30-31
记者这一行当并不是很轻松的职业,暂且不提"爬格子"的清苦,就是在写稿之前的采访阶段,就足以让许多人头疼。那么,怎样采访才能  相似文献   

8.
武警青海总队五支队近两年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500余篇,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们主要做法是:勤动腿,多留心,常联系。勤动腿。“新闻是跑出来的。”支队根据这一共识,要求报道员每周下基层采访3天,剩余时间用来读报、整理材料、写稿。实行这一办法大大提高了报道员下基层采访写稿的积极性。今年5月,支队政治处两位报道员主动深入到200多公里外的执勤中队采访,采访中当他们了解到该中队一个班长打骂体罚战士被劳教和火炮中队一战士违章参与经济活动被处分等素材后,便采写了《五支队严惩违纪现象不手软》一文,恨快被《人…  相似文献   

9.
高级编辑李长仁,继《通讯员写稿入门》一书发行之后,最近又写了《通讯员写稿入门续集》,并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回答了通讯员提出的怎样克服采访和写稿中遇到的问题?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怎样写应用文等等问题。全书22万字,定价5.00元。北京中国新闻书店有售。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     
动笔方知采访之不足我们的工作可以分为采访和写作两个大的部分,但是,决定工作成败的,是采访。没有深入的采访,不可能有成功的报道。有说服力的报道,打动人心的报道,必定是占有好材料的结果,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仅仅靠文字优美,不能打动读者。成败的关键是采访,这是新闻写作必须首先注意的大前提。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到了开始写稿的时候,才发现采访不足,有窟窿。或者感  相似文献   

11.
"七分采,三分写",采访是写稿的前提,采访是否到位与稿件质量密不可分。如今,处在媒体底层的地市级广播电台面临多重形势的挤压,广播记者外出采访也遭遇诸多不顺,如何破解采访困境,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2.
常听人说:“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同事陈君,年纪轻轻,靠勤奋努力,几年来掌握了做一个现代记者的多种技能:外出采访、公务自己驾车,写稿、编稿用微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能担任节目主持人;而我们这些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们大多至今仍是采访登单车、写稿“爬格子”…… 坐在小陈驾驶的采访车上,我在寻思:究竟是“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胜似一代”?  相似文献   

13.
我刚涉足新闻采访的时候碰到一个难题,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事情尽快搞清楚。往往听了采访对象的介绍以后,提不出什么问题,可是回去拿起笔来写稿却写不下去,不是感到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队伍里,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些老练的记者写稿时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另一些同志提起笔来却不知从哪里写起,或者是写一段想一段,稿件写成后不是中心不突出,就是材料缺这少那。其所以产生后一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和写作脱节,采访时不考虑写作,写作时又  相似文献   

15.
我干新闻报道这行已经有10多年了,因为工作关系,多次跟随报社记者采访,自己撰写的一些稿件也经编辑修改后刊出。从他们的采访过程中,我既学到了许多采访的方法,更学到了优秀的品质,提高了我写稿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报社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在编辑部当过编辑,也在一些地、市驻过记者站。因为工作的需要,笔者和不少县、区的通讯员一起下乡采访写稿,和他们中间一些人交了知心朋友。这些通讯员朋友很自然地向笔者谈出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与采访对象谈谈后,就感到无啥可问了;二是采访时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三是采访时记得不少,可回来写稿时又觉得材料不够;四是到下边采访找领导难;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这里,根据个人的体会谈谈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仅供通讯员朋友们参考。 采访是搞好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功。只有采访好,才能写出好稿件。采访,总的来讲,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准备、多看、善问、详记。  相似文献   

18.
“喂食式采访”与“觅食式采访”,是笔者从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一次座谈会发言中听来的。 所谓喂食式采访,顾名思义,即张嘴等待,不论好歹,一律接受,懒汉懦夫的采访。所谓觅食式采访,则是根据写稿需要,根据记者愿望,想方设法,主动出击的采访。换句话说,就是深入生活,潜入海底,采撷最光彩夺目的贝石。 过去,许多采访线索常常需要  相似文献   

19.
绝大部分通讯员,平常对一篇稿件的完成,一般是先采访,接着写稿、改稿,最后是发稿的“三步走”。但随着事物的瞬息万变,往往对刊发后的稿件觉得有点美中不足,甚至出现疏漏失误,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通讯员在写稿过程中,学会运用杀“回马枪”。  相似文献   

20.
盐都县大冈广播站编辑邵仁元,从事广播编辑工作11年来,热情辅导业余通讯员写稿。针对有些新通讯员写稿抓不住中心,稿投了翘首以“听”的迫切心情,他总是十分慎重处理通讯员的“处女作”,哪怕只有一点新闻价值,他乐于跟踪深入采访、挖掘,以通讯员的名义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