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不良心理的特点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学生不良心理具有以下特点:道德认识上的错误表现在道德是非观念和道德思维两个方面。在道德是非观念上,首先,是非观念模糊和颠倒,对诸如“勇敢与鲁莽”、“诚实与虚伪”等道德概念认识不清,甚至颠倒是非,把给老师出难题、欺侮同学、吹牛和冒险等视为“英雄行为”;而把诚实朴素、乐于助人看成是傻瓜。其次,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念,脑子里充满了个人的欲望和私念,迷恋金钱、物质,贪图吃喝玩乐。道德情感消极卑微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往往缺乏正义感、是非感和荣辱感,以耻为荣,以丑为美,具体表…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观念,根据职校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观念,根据职校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贾仕林 《教育导刊》2010,(11):78-80
本文着重从当代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认知性特征、情感性特征、道德性特征、个性化特征、精神化特征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并提出营造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环境观、树立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主体观、健全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人格观、开展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活动观、树立职校"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的科学观等心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不良品德学生的心理特征、成因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 《湖南教育》2002,(13):23-23
一、不良品德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成因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一个人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重大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一是道德是非观模糊甚至颠倒。他们对诸多“勇敢与鲁莽”、“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认识不清,在道德思维水平上往往低于一般学生。二是道德情感消极。他们往往缺乏正义感、是非感和荣辱感,爱憎不明,善恶颠倒,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好冲动,对于帮助教育他们的老师同学表示怀疑、疏远,甚至仇视。三是道德意识薄弱,缺乏自制力。有的学生虽有…  相似文献   

6.
张艳丽 《考试周刊》2014,(14):167-167
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正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和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担负着组织、管理、领导、教育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重任。班主任工作体现了教育的本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班主任必须要有心理教育的思想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要能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他们内在的心理结构和人格塑造及优化。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的归纳为思想、政治、道德的思维定势,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心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前,教师对小学生“告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学生“告状”是由于一些不良心理所造成的,如妒忌心理、报复心理、表现心理等,二是,教师减少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片面的认识是由于教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告状”这一发展中必然的经历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良心理品质以及强烈的心理需求,是其容易沉迷于网络的主要原因。一些无用的、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信息充斥网络,很容易造成中小学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冲突,身心健康受到侵害。还可能会导致中小学学生非人性化倾向,使他们以一种外在化的、符号化的方式来对待真实的社会,容易产生孤僻、焦虑、情绪低落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人格障碍。预防"网络成瘾失序症"在中小学学生中的大面积蔓延,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爱心、责任和义务课题。  相似文献   

10.
徐传友 《考试周刊》2012,(2):177-177
成人中专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我从多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出发,进行了多次心理测试,深入研究了职校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城市融入生态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道德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从心理行为逻辑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好象生活在"污名化"且不受防护的孤岛上,在道德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底层心理。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其道德融入。重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良心理品质以及强烈的心理需求,是其容易沉迷于网络的主要原因。一些无用的、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信息充斥网络,很容易造成中小学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冲突,身心健康受到侵害。还可能会导致中小学学生非人性化倾向,使他们以一种外在化的、符号化的方式来对待真实的社会,容易产生孤僻、焦虑、情绪低落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人格障碍。预防“网络成瘾失序症”在中小学学生中的大面积蔓延,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爱心、责任和义务课题。  相似文献   

13.
给学生讲解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基本观点,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是非观念,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因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用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指导行动的一代新人,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实践证明,学生有了道德认识并不等于就有了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见到,有些行为不良的学生,如上课爱讲话,爱做小动作,有时还打架、骂人等。这些学生并非都是缺乏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14.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由于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形成期,因此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如果说,教师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使学生道德心理发展发生“量变”,那么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则是他们道德心理发展的“质变”。学生只有真正能运用规范标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形成高尚的品德。一、自我教育能力的内涵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个体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它体现在思想品德上是鉴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人的心理资本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职校学生的心理资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经济、文化和信息四个方面。职业学校和教师需发挥社会环境对职校学生心理资本的积极影响,为职校学生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试论职校学生心理教育特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职校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特点及职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是职校心理教育形成自己特色的依据.而这种特色包括两层意思,需要进行两方面探索:一是探索职校心理教育与普通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不同特点;二是探索具体职校心理教育与其它职校心理教育的不同特点.同时,职校心理教育教材也应有不同于普通中学心理教育教材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