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德报怨”这一人们熟知的成语,历来被人们理解为用恩德回报别人的怨恨,即把恩惠施于跟自己有仇的人。  相似文献   

2.
说说“为仁不富”●李运功“为富不仁”这句古话,在以富为荣的今天,富人们听起来很不顺耳。事实上为富者有为仁的,也有不仁的。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为“仁”的都不富,倒是千真万确的事。“仁”到底是什么?“仁”字从孔夫子讲起,至今已经讲了几千年,所谓仁义、仁德、...  相似文献   

3.
孔夫子有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代圣哲,居然15岁才知道去学习?然而,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结论只有两条:要么,孔夫子说错了;或者,是我们对这段名言理解错了。我以为是后者。春秋末期,人们谋生安命的职业并不像现今这样广泛,无非从仕、从商、从农三类。当然,也有如孔子这样著书立说的思想家,但是,他们中大多数的本来目的也是为了“出仕”,为了“有所作为”的。当从这个层面去审视时,我们发现: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并非是我们现在狭义理解的“学习”或者“学业”,而是一种更广泛…  相似文献   

4.
尊重他人并非难事,因为我们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渴望被人尊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当人们衣食无忧且感觉到安全时,随之而来的需求就是被尊重。在中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认出何谓麒麟的孔夫子尚且不妄自褒贬自己无法判断良莠的东西,说自己“不知生,焉知死”,做到“子不语怪、力、乱、神”。  相似文献   

5.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个成语。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以德报怨”语出《论语·宪问》:  相似文献   

6.
《继续教育》2001,15(1)
早在公元前500年,正当我们的先人身处东周列国之乱,信奉着孔夫子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时,一位名叫赫拉克利特的古希腊哲学家写下了这样一句格言:“性格就是命运。”2500年来,这句格言一直被当作人生哲理去破译人的命运。几年前去世的作家张弦,生前就希望死后能在自己的墓碑背面写上“性格就是命运”——这句话既是他的人生体验,也是他的创作信条。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轻浮、沉稳、粗疏、细致等。性格的确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绝不是决定命运的全部,而是其…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说法,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却不那么认为。教师的“亮度”即使很大,能为那么多人“照亮”么?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即使他是圣人,光焰无穷,估计也很难为那么多人“照亮”。且圣人终有死的一天,他死了之后,谁为那些弟子们“照亮”呢?还得学生们自己为自己“照亮”。  相似文献   

9.
为失败而笑     
李敖 《阅读与鉴赏》2002,(10):45-46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说:“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压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痛苦啊。”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一个相对的故事是写孔夫子的,一个地方着了火,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  相似文献   

10.
好人     
有一种人,善良是他们的名字。他们以善良为天职,视善良为生命,无辜加罪而不怒,无端受辱而坦然,代人受过,以德报怨。被人误解时,若无其事,一如既往,不鸣冤叫屈,所有问题自己扛;真相大白时,心如止水,宁静谦和,对给自己造成了巨大伤害的人也笑脸相待,不表露不满,不怀恨在心。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好人”。  相似文献   

11.
好人像右手     
有一种人,善良得超乎想象。他们视善良为天职,视善良为生命,无端加罪而不怒,无辜受辱而坦然,代人受过,以德报怨。在被人误解时。若无其事,一如既往,不鸣冤叫屈,洗清自己,将所有问题自己扛;在真相大白时,心如止水,宁静谦和,对给自己身上造成了巨大伤害的人笑脸相待,不表露一点不满。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好人”。  相似文献   

12.
“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思察,心域极宽”。“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智力.驾驭自己的认识,驾马义自己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要深切地理解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于人为善,要有以德报怨的胸怀”:读魏书生名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孔子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孔子的“为政在人”、“为政以德”、“为政爱民”、“为政用人”“为政艺术与为政气质”等论述和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然,文章也指出,孔夫子必竟是两千年前的孔夫子,今日研究是为了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4.
为失败而笑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了火,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还…  相似文献   

15.
余君 《教书育人》2005,(9):26-26
孔夫子教导学生,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人在学校读书上写作课时,大家总喊没什么好写。于是,老师便引用夫子之言启发我们多见多识,并进一步发挥:“对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见一见,对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尝一尝,这样就有可写的了。”当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便也把这一番道理由“子日”讲到“见一见”“尝一尝”。殊不料,有学生却说:“有些事情我们想见而不能去见,有些东西我们想尝而又无法尝。”马上引起了大家的窃笑和议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人师表“五必须”东南大学周正言“万古师表”是中国历代对孔夫子的尊号;“为人师表”,则是中国人历来对教师的尊称,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做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道德失范的问题正...  相似文献   

17.
“五十而知天命”意为生而知之乎 为孔夫子辩安徽龙达云中等专业学校使用的全国统编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定义和形式”的标题下,有这样一段文字,“世界上没有天赋观念.生而知之的人。明成祖夺取建文帝皇位后,把建文帝的儿子本主关起来。当...  相似文献   

18.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思索越是有无上敬畏之情:一是繁星密布的苍穹,一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道德律不仅仅让康德难以捉摸,新千年的我们也不一定明白,而有时明明知道许多好的道德律现象,自己做不到,却只会指责别人这不对那不对,而当自己犯同样的毛病的时候,却不能好好审视自己,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们真的需要清洗一下自己的心灵。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和尚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苏…  相似文献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二千多年前孔夫子说的。作为当时杰出的教育家,这个观点不仅是为了教育学生,也是为了勉励自己。他确实是身体力行,“入太庙,每事问”,并且“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夫子搞的私塾教育,当然不能跟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相比,但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却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同志,不乏其人,而且有不少已经卓有成效了。  相似文献   

20.
转化后进生刍议乌审旗第一中学郭爱琴转化后进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初步见解。一、对后进生的称谓不可小视“货有三等价,人有上中下”,这是常理。在教育鼻祖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中,出类拔萃者也仅七十二人。作为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