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之一。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其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质疑,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设疑,灵活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说学生读书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产生疑问是进一步探求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优化表现,这是好事。可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这个“疑”已成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陷阱,问题与答案都已预设好,教师引导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学生往里跳,这是“请君人瓮”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去发现、去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中小学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许多学校往往只能由教师提供题目让学生选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可以说,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即“学问”是从“问”开始的,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目标。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就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解决的难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  相似文献   

8.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源地”。留足时空。让学生“能问”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留下足...  相似文献   

10.
杨兰芳 《宁夏教育》2004,(12):49-5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就是读书时要不断的设疑质疑,方可拨动思维琴弦,点燃旺盛的求知欲。质疑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会提问是多么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在构建“两个有效”课堂的背景下,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把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变为让学生来提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老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相似文献   

12.
郑汉友 《教师》2011,(27):97-97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要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因此我认为一堂成功的化学课,  相似文献   

13.
李万江 《山东教育》2004,(28):41-42
学贵知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  相似文献   

14.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难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历史问题教学法,即教师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通过各种问题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疑设问,然而教师把问题设计得确当得力,使之成为一门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绝非易事。它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充满智慧、艺术、技巧的历史问题设计,因而必须掌握其操作的原则、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17.
张芳 《河北教育》2001,(4):41-42
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应当说善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朝科学家陈宪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美籍科学家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可见善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学生是否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而且也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吕,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相似文献   

18.
盛延威 《甘肃教育》2007,(9S):18-18
探究是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和求知活动必需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又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来说,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者,觉悟之机也”。足见疑之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如能从中发现问题。就能挖掘文章深层的意思,把握其思想内涵,有如点燃导火线引起爆炸一样。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和“难”都反映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途径上产生障碍。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让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作答,回答时围绕阐明思考问题的途径为准则。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问:“通分母”和“通分子”都能比较分数的大小,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只通分母不通分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