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优”解释成“好,优秀”,这是不正确的。在《论语》产生的先秦时代,“优”字有“丰厚,富裕,有余力”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旧《辞海》(合订本)129页  相似文献   

2.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仩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一句话。 如何理解子复的这句话,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优”字应理解为“优秀”、“优良”,意思是说,做官的要想做得好就必须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则可  相似文献   

3.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名句,一般引述为孔子的言论,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释义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而是后人演绎而成的劝学格言。“学而”语见《论语低十“子张第十九”。朱熹集注本题往日。“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于夏为多—…·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原文为:“子夏回: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注文说:“优,有余力也;付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通常被理解为“优秀”。其实,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人的入仕为官,也是缺乏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个例证,因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始于隋朝,在这以前,国家不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比如汉代为了诜枋人才.就有“察举”的制席。  相似文献   

5.
张朝辉 《成才之路》2011,(33):14-I000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并且说这是孔子说的,又进一步引申说:孔子主张的就是读书做官,好像孔子跟个"官迷"似的。现在中央电视台上演的《恰同学少年》也跟着这么说。  相似文献   

6.
钱桂林 《师道》2010,(2):12-13
古语云“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刻苦攻读成绩优秀,就有可能博取功名而步入仕途,这让不少寒门弟子读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深刻含义!这一古代的“共同理想”在今天的中国继续书写着神奇,众多的大学生(当然也有其他行业的人甚至包括在职教师)不惜挤破头去参加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据报道,  相似文献   

7.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未必仕,但仕而优必学,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古人云:为官不学半个盗。仕而优则学,仕而优必学。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其意思是说,官做得好,就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地管理国家和人民;学有所成,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礼义。  相似文献   

8.
说“梯子”     
最近翻阅教育史资料,读到张之洞等人的《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感到颇有点意思。孔老二鼓吹“学而优则仕”;那末,怎样才能从“学”到“仕”,也即从读书到做官呢?这就不免需要有个“梯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一个这样的梯子。十九  相似文献   

9.
“学而优则事”刍论李兆良自古以来,我国读书人追求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此语最早出于《论语·子张篇》。它的基本含意是:学习是为做官准备条件,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思想不仅被历代莘莘学子奉为金科玉律,而且深深渗透到平民百姓的头脑...  相似文献   

10.
友刊文摘     
“学而优则仕”新解对《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句,把“优”释为“优良”,把“仕”释为“做官”,把后半句说成“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是错误的。理由有二:①这种释译使《论语》的文义陷于矛盾和混乱之中。按上列“望文生训”的办法解前半句,就是“做好了官就可以读书”,这就不成其话了。②违背了词义的时代性。据考,“优”作“优良”解是汉代以后的事。《论语》中“优”字凡三见,  相似文献   

11.
多少年来,“学而优则仕”与“读书做官”划上了等号,被认为是孔子提倡“读书做官”的一条“罪证”.凡是对旧教育清算,它总免不了被批评一番,在所谓“批林批孔”中尤其是如此。其实,“……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既不是孔子说的,它的本义也不是“读书做官”.对这一“错案”,现在是到了应该“落实政策”的时候了.笔者试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意见,热望得到学界先辈和广大读者教正.  相似文献   

12.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正确地解释词义,必须注意语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论语·子张》篇有这样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其中“学而优则仕”一语,历来说解多误,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所搞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中,许多文章把这句话列为孔子鼓吹“读书做官”的罪证,而加以挞伐。他们把这句话中的“优”释为“优良”,把这句话中的“仕”释为“做官”,按照这种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相似文献   

13.
不妨“学而优则扶”江西上饶地区行署程建平[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自古天下事,唯有做官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  相似文献   

14.
不妨“学而优则扶”程建平“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自古天下事,唯有做官高,这个观点不免偏颇.而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耍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  相似文献   

15.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后人对“优”字的注释多有不同,进而认为孔子是个鼓吹“读书做官论者”。文章主要探讨了“优”字的注释,立足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述了“学”与“仕”的关系,即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师道》2008,(9):62-62
有些人把“学而优则仕”理解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做官”,这显然与原文的意思有差异。作者黄国荣说:(见《大地》双周刊)我发现无论领导、老师还是家长,在运用这句话的时候都存在一些偏差。其一,这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论语》在《子张十九》中第十三自然段,录了子夏的语录;《论语》不是孔子的个人语录专著,而是诸子和孔子弟子语录的集锦。  相似文献   

17.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一语 ,虽出自子夏之口 ,但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其间当有很深的师承关系 ,故一般人认为这是孔门师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句话 ,在社会历史长河中 ,曾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也曾被“批倒批臭 ,打倒在地 ,再踏上一万只脚 ,永世不得翻身”。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走出了狂热的政治斗争旋涡 ,开始用比较客观的分析方法去解析传统文化 ,对于“学而优则仕”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了 ,于是各种解释纷至沓来。简单罗列 ,大致有坚持读书作官论 ,任人唯贤论 ,学有余力论 ,学事兼顾论 ,知行结合说和教学两论共六种。上述六…  相似文献   

18.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象古已有之,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自古以来把"学而优则仕"异化为读书做官,以及现在社会流行的"官本位"有关,其实,"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正本清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值得我们今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