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高中选修教材的讲与学、引与拓是新课标要求解决的难点。教师个性解读,创造性地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探异求新,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一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了解文章大2、积累实虚词,掌握词类活用现象。3、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教学安排:1课时  相似文献   

3.
陈波 《现代语文》2010,(12):64-65
读《庖丁解牛》,文中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游刃有余”,其技艺之神奇,令人不禁击节赞叹。而其“依乎天理”,根据牛的生理构成,巧妙用刀,对于我们语文教学如何处理教材有莫人启示,一篇文章的处理也就如同“解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教材和教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对句中"人事"的译注,采取"直接搬用"的办法;在教材相关注释中"人事"一词之后用括号注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笔者以为,这里对"人事"一词的注解不仅过于笼统、宽泛,让人不知所云;而且很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6.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文中有“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课本注释:“所溺,所溺爱的事物。”笔者以为此注不妥。“溺爱”意为“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适用于人,不适用于事物。《辞海》指出“溺”有“沉湎无节制”之义,如《晋书·宣帝纪》:“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笔者认为,“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溺”也是此义,全句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受他所沉湎的事物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选录了欧阳修的名篇《伶官传序》。文章由感慨起手,劈头即提出“国家盛衰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兴亡的历史作证据,从正反两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天命思想,强调了“人事”作用,给后世以深刻的教益。全文仅332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在落实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在写作本位理论指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以读悟写、为写择读、读以致写等方法进行深度阅读和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转变学习方式,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散文,在高中学生和古代优秀的诗文名作、名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中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诫后人"忧劳兴国",谨防"逸豫亡身",避免重蹈后唐覆亡之后辙.  相似文献   

12.
《伶官传序》史料处理的高超技巧。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选用史料的合理性。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主要论据则是庄宗的史事。庄宗的史事纷纭复杂,在短短的三百余字的文章里要想有力地证明论点,如何选取史料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作者在这方面是颇具功力的。例如“三矢”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当时影响甚远,但史料的真实可靠性难以确证,所以作者本着撰写史书“无征不信”的原则,没有把它放在史传正文里去写,从而体现出他严谨的治史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宋代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欧阳修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不论写说理文或叙事文,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通过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来打动读者,使人们自然而然接受了他的观点。《五代史伶官传序》就是体现这种特定艺术风格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前人认为欧阳修这篇史论性的序言最得司马迁《史记》的精髓,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4.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是《考试大纲》关于作文写作提出的文体要求。经过系统的学习,学习者应具备写规范的议论性文章、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是基本的要求。而要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特征和写作的基本要求至关重要。文有文体,章有章法。只有知道是什么、怎么样,然后才能根据文体特点和要求写作。本文以《伶官传序》为例来谈论述文写作的要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也比较简单,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本文毕竟头绪繁杂,涉及到的史实、人物众多,为了事半功倍,必须要帮助学生找准探究学习的起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后唐庄宗李存勖编简要年谱就是深入课文的较佳切点。  相似文献   

16.
读了陈玉明同志的《引证偏靶诚可惜——〈伶官传序〉指瑕》(见《中学语文》2001年第1期)一文,颇有所感。囿于旧观念,对名篇佳作特别是古文的指“”瑕”,可谓多来兮。如《劝学》、《师说》、《问说》、《六国论》等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提关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至智慧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我曾应邀作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公开课。这是一个地区规模较大的教研活动,听课者达数百人。这次研究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唤醒学生语文发展的自我意识”,应该说是有价值、有分量的。课改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作用,而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主办者希望以这堂课为范例昭示这一课改理念。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 《现代语文》2013,(10):52-53
作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欧阳修的名作《伶官传序》,依然被新课标选中。沈潜德先生对此文曾作如此评价:"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番言语,自然是对欧阳修才华的盛赞。在笔者看来,此文的历史视野固然高屋建瓴,更重要的是对于后人,处在当下的后人,它所传达出的深刻智慧与历史洞见,影响更为深远,现实针对性也更强。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想 《后赤壁赋》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选修)》中的重点篇目,主要对高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此教学案例为《后赤壁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表达的情感。本课通过网络探究,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深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