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PrimaryEnglishBookⅡUnit5“Where'smyruler?”第一课时A.Let'stalk.B.Let'spractise.C.Culture.2.教材简析①“Let'stalk”会话学习。本课时通过寻找东西这一情境,学习句型Whereis...?掌握介词in、on和under的用法,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的基础上达到自然交流和运用。②“Let'spractise”会话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运用所学句型。③“Culture”文化知识,渗透“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文化内容,并学唱“HappyChildren'sDay”。根据小学英语会话循序渐进的特点,此课作为第一课…  相似文献   

2.
教学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电脑辅助教学就是一个新的境界:1.“乐学”的境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学习更愉快;2.博大丰厚的境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3.“逸而功倍”的境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4.信息时代任驰骋的境界——不仅交给学生一张毕业证,更是交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一达到这种境界,得先经过王国维的“三境界”:1.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独上高楼”,能忍受得了孤独,“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在没有什么名和利的情况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有巨大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时间、精力上投入,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作文教学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 作文教学,流派繁多,异彩纷呈,在二十几年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总结中。涌现了许多对作文教学有着极高指导意义的思想.如张化万的“生活作文教学”、李吉林的“情境作文教学”、贾志敏的“小品表演作文教学”、于永正的“言语交际作文教学”、丁有宽的“仿写作文教学”、窦桂梅的“创意作文教学”等等.对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仍有大量的作文教学思想却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在语文的课文分析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即凡是古代的或国外的文学作品.在分析思想内容时都要“一分为二”.就是在肯定“精华”的同时.一定也要指出一些“糟粕”.这就叫“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5.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采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筒约”其本意是简略和节俭之意.“简约化”教学则是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追求凝练,实现优质和商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简约化”教学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简约”就是去繁为简、去伪存真、简洁凝练.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教师难以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拖堂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缺乏“筒约”意识,计划性不强,设计不合理,选材不恰当,教学容量过大,教学过程冗长繁琐.其结果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差.要实现优质和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简约化”教学.  相似文献   

7.
刘海军 《文教资料》2009,(34):52-54
“激情”是语文本身的呼唤,“激情”是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激情教学”也是当前语文人文性的要求和情感教育的呼唤。“激情教学”呼唤智能型、情感型、艺术型兼具的教师,“激情教学”呼唤敏感多情、激情四射的主体性、自主性兼具的学生.“激情教学”呼唤灵活多样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通过对“激情教学”重要性的阐述.提出了“激情教学”实施的条件和几点实施策略,意在倡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和重视“激情教学”.改变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杨业琴 《考试周刊》2012,(41):170-171
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两课”实践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和“两课”教师共同关注的目标。作者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方面探索“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加强“两课”实践教学.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素质教育内涵,在教和学的两个环节,实施互动教学,突出主动性和开放性.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使教学内容由“课堂”转向“社会”,教学方法由“模式化”转向“随机化”,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较强的听说能力.做到开放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激起语文教学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薛海潮 《广东教育》2011,(10):64-64
【题目】 “因你心动,为你而行”。于是世上便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便有人吟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有人告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但强烈的愿望、成熟的思考、正确的方向.等等.往往决定着行动的效率和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陈春鸿 《云南教育》2004,(28):33-34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段立珠 《今日教育》2004,(12):27-2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两备”.即备教材、备学生.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将“两备”的工夫做扎实.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确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几届学生的归因分析.对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做好“两备”的思索.我发现“两备”中其实蕴含了一个核心问题——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语文材质”.又指语文教学的教材、知识等.  相似文献   

13.
教了多少年的语文.对“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个观念已是深信不疑.所以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把这个“工具”(时髦的叫法是“载体”)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讲一通,不过讲来讲去都离不开准确、鲜明、生动之类.这也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学习惯。初中语文新课标把语言教学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言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本任务。这让我隐隐感觉到语言观似乎有什么变化.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什么变化.故而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仍然和过去的一样。还是先“意”后“言”,重“意”轻“言”,还是“言”如何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那个“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化学概念都是抽象的知识,都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概念教学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化学实验提供的事实,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故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形成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可按“问题-实验-讨论”的基本教学程序去组织教学.在该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才是模式的核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许奔月 《现代语文》2013,(11):67-68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本文当中“安静”的内涵和对于作者的重要意义; 2.结合文本和生活,理解“零度”、“柔弱”的内涵; 3.体会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单一而狭隘。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对于教师来说.它就是一些教学参考、教学辅助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集、习作选等。那么.课外阅读岂不就是课外书籍文本的阅读吗?这种对“课程”和“课程资源”的理解制约了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黄以龙 《考试周刊》2012,(73):63-63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分层次教学”的启示等方面阐述“分层次教学”教学法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刘颖 《中国科教博览》2005,(5):11-11,13
“幽默”是一种特殊“细胞”.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剂有效的调味剂。有几种手段:“数学歌谣”。讲故事.现代多媒体技术.也有许多作用和功效.我凭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特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小学青年教师》2007,(3S):55-55
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课堂.使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蓬勃生机,但当前一些课堂教学有些“失范”。语文课应姓“语”。教改根本精神、本质规律最应坚守。从“情感型课文研讨”到近两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语文观摩”.我们一直在求索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型”。本次研讨会诚邀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及内地39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展示31节示范课.开设12个专题报告.旨在让“范型”引领和推动中国小学语文及国际华文教学艺术的健康发展。热忱欢迎您与会研讨。具体事项如下:  相似文献   

20.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家都致力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舍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式”的课堂.转而实施“启发式”教学..然而.存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误将“启发武教学”与“提问式教学”等同起来.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殊不知“一叶以障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