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教育科学》2003,(2):39-39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多的是老师的“讲”,少的是学生的“学”;多的是老师一厢情愿的“问”,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问”。这两种情形,用行话来说,叫做“满堂灌”和“满堂问”。 “满堂灌”与教学效果“少慢差费”之间的关系,人们早有共识。而关于“满堂问”,目前虽然也有人加以声讨,但也认为总不至于比“满堂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屉是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讲读课要在“点讲”上下功夫覃章俊(湖北省松滋市牧教研组)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空──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痛之后,教师确感谈"讲"色变。"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不高,这个老大难问题时至今日尚未解决。症结何在?但共识已有一个,即“满堂灌、满堂问的填鸭式”的旧教学方法是主要原因。 满堂讲问不好,但却“好用”,因而久批难改,沿用不息,这里有指导思想问题,受升学指挥棒影响;也有传统习惯问题,轻车熟路不受教学对象干扰(尤其满堂灌);还有求安逸图轻松的工作态度,单向传授灌输,当然相对省事。如何纠正?除针对上述三种情况端正思想态度,克服不良习惯外,还得研究提高  相似文献   

5.
董文 《教书育人》2005,(10):62-63
“满堂问”有的老师片面地以为对话就是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整节课以所谓的师生对话一线贯穿,教师应有的讲析启悟代之以浅显无聊的课堂讨论。语文教学从曾被人口诛笔伐的“满堂灌”悲哀地不知不觉滑向浮浅的“满堂问”。  相似文献   

6.
李松华 《广东教育》2003,(11):46-47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其理念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因课改新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合不够而影响教学实效的现象仍然存在。常见的有“四堂”现象,即“满堂、哄堂、冷堂、拖堂”。它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病,现逐一解剖。“满堂”现象这就是通常说的“满堂灌”。说它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还不如说是我们老师的教学习惯或心理障碍的表现。一些教师唯恐不讲不知道,自以为讲得越多学生懂得越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教学心理的障碍。其实,我们都知道,检验课堂教学实效的依据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得到多少,得到了多少对他今后…  相似文献   

7.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8.
换个说法如何刘武德我们习惯说“讲课”、“听课”。如果换个说法,将“讲课”改为“作课”,将“听课”改为“看课”,对于改变课堂教学长期存在“满堂灌”的状况,是否能起到一点舆论导向作用呢?因为名曰“讲课”,“讲”字当头,当然上课必讲,教师满堂讲析似乎是名正...  相似文献   

9.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摒弃“满堂灌”,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11.
吕渭源 《湖北教育》2004,(19):14-15
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过“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讨”。灌(讲)、问、讨不行,反之,不讲、不问、不讨,课又如何上?有的课,教师讲授概念清楚,结构严谨,举例生动,有问有答,师生亦步亦趋,课顺利地结束了。理论工作者也批评:不行,是“知识为本、教师主宰”。“如何行,如何对待知识,你能拿一个样板吗?”  相似文献   

12.
“满堂灌”之弊端是世人皆知的,但时下却有一种由“满堂灌”转为“满堂问”的倾向。所谓“满堂问”,就是一堂课一直问下去,以问的形式,把知识间接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不是真正调动起来了,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满堂问”与“满堂灌”一样,效果都不是理想的。也就是说,二者都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这就是“满堂问”的根本弊端所在,克服“满堂问”的倾向也要从解决这个根本弊端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和明确的提问目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不少教师习惯于按传统教法:“先生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或者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答”。二是一部分教师教学时,不根据农村学生实际,照搬城市小学的一套做法。农村学生见闻不多,视野不宽,几乎未受过学前教育;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几年来,在各位前辈和同仁们的帮助、关怀下,自己几年来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不妥之处希望批评、指正。一、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从旧式私塾逐字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以讲为主,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听众。教师唱独脚戏,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很少考虑学生学的效果。后来发展到“满堂灌”“注入式”,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听凭教师灌注。近年来又出现了“满堂…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就是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教师一按“电钮”问,学生立刻举手成林,不加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有一…  相似文献   

16.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教学也是一样。回顾我们的教学改革,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说”,总给教师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崔益林 《学语文》2011,(2):67-68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共同遵守的法则.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做法,代之以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但是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之后,便对“问”字又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  相似文献   

18.
自读、指导、练习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似乎没有多谈的必要。但是,对此恰恰未能形成共识,以致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诸多失误。主要表现为三个“满”:一是“满堂灌”,教师讲得太多,挤掉了学生读书和做课堂练习的时间;二是“满堂问”,课上不断提问,问者不得要领,答者穷于应付,靡费时间,收效甚微;三是“满堂练”,上课以练代讲,东一本练习册,西一套试题集,练得学生昏昏然。因此,正确认识“读”“导”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往那种“满堂讲、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方式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充满探索和研究的多边活动,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方法的反思 老师的满堂讲、满堂灌,文科类学习死记硬背,理科类采用题海战术,这似乎是目前唯一奏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观察、参与、自主实践活动理解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完全被抛弃.“语文凭念哩,数学凭算哩”是我们的“教育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