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研究教学设计或者关注教学设计的教师或许会认同我的判断:“好的教学”的前提是“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习者明确教学目标,还在于帮助他们透过目标理解学习旅程的重点,有意识地规划、选择走向终点的最佳途径。尽管我也十分认同从设计到实践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针对当时的实际状况,调动自己的个人知识和教学经验下的教学智慧相机而教,但是,如果教师课前没有花功夫预先谋划、设计至教学流程与基本的教学模式,那么再好的临场发挥也难以达成具体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 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下面就应用题的设计与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讲究授课艺术,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细致研磨,领会消化,找规律,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4.
一、从“学”着眼,设计教学方案 所谓从“学”着眼设计教学方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知识准备状态,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贴近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 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需要  相似文献   

5.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极为复杂。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备课等规约着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无我”的备课;二是“唯我”的备课;三是“融我”的备课。这三种关系表明了教师与课程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考察,可以深入认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觉对话、三级备课、课堂观察、制度设计等途径实现融我课程。  相似文献   

6.
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众多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愉快教学”。因此,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愉快教学”已引起很多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锄草”是我园音乐组M老师多年前设计的一个歌唱教学活动,当时,她多次修改,反复尝试,可是效果总不理想。后来,另一位老师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此活动,并多次在教学活动展示中获得成功,使该活动设计成了我园的“经典设计”。“经典设计”为什么成功?我们从“经典设计”中应该借鉴什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园音乐组教师再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秀凤 《科学教育》2006,12(2):F0003-F0004
1背景上海二期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追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过程。怎样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呢?我作了一点尝试,以高一“生命科学”第一册“细胞的探索”为载体,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2教学设计2.1教材分析“细胞的探索”这节课分三课时,我主要以“实验3.2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  相似文献   

9.
3月10日至3月13日,我校举行语文青年教师“阅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4天时间里,演绎了整整20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参与“科学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题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认真听取所有参赛老师执教的课例,我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赏析他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细节,受益匪浅之余亦感慨万端,但无论“精彩”还是“缺憾”,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缺失 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照抄教案,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1.
我的教学生涯是伴随“课例点评”成长的,我1996年参加工作,“课例点评”也于1996年创设。拜读优秀的教学设计,聆听名家的精辟点评,是我每月的必修课,纵观十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栏目更替,“课例点评”以她特有的魅力独树一帜,成为《中数参》的品牌栏目,她以朴素的课堂教学实际,居高临下的点评理念,为广大一线教师开辟了钻研教材教法的实用园地.但玉不掩瑕,在众多的课例点评中,仍有一些脱离实际,不够完美的课例或点评,我不揣浅陋,分别从课例设计与例后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课例点评”之“美丽错误”,只期望“课例点评”栏目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2.
董亚春 《考试周刊》2009,(28):181-181
《中国教育报》教学擂台栏目上几位校长和教师的几篇讨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孰优孰劣”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几位身居教学一线的领导和教师提出的观点、阐述的思想,让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回顾这些年我在物理教学中教学手段的采用.多次听一些同行们讲课时所见到的教学手段的采用.我对“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孟虹 《师道》2009,(9):37-37
教师重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地备好课,从课堂“导入”的设计开始,使“导入”确实能够引导教学,成为“必须”的过程。而达到这样的“导入”效果,与教学资源恰到好处的运用不无关系。对政治教学“导入”中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我颇有感触和想法。  相似文献   

14.
【教学思路设计】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可见史学与文学关系之密切。我相信,许多历史教师也和我一样思考过,历史课中的文学部分应该怎么上?我的实践性认识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上出“历史味”。  相似文献   

15.
江琴花 《江苏教育》2023,(15):23-25
<正>202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承办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引智培训。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为引智培训项目提供了特色鲜明和优势显著的集训课程,由深谙中国学情的跨文化培训师团队为我们提供了沉浸式的全英文学习氛围,打造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助力我们从普通教师转变为“教学设计师”。此次培训的重点目标在于提升所有参训教师的语言素养,如关注教师的口头表达力和听力,这与我先前预想的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类培训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马继红 《福建教育》2010,(3):60-60,64
一节音乐课上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二看学生是否投入,三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到好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课后我们通过对照教学目标很容易判断出来。学生是否投入,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绪。教师的表现是否到位,我们可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读写基本功、教学语言等。这里,我想从“动”的角度来说说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课,这个“动”就是“心动”、“行动”、“互动”。  相似文献   

18.
尤如勇 《考试周刊》2011,(57):87-8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巧“导”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环节中应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自然教师常常为实验室仪器不足而发愁。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土”材料,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利用“土”材料,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准备实验材料时,我充分利用身边的“土”材料,不仅为学生人人动手创造了条件,而且往往为自己设计、”改进实验教学找到新路一例如:我在教学  相似文献   

20.
我的教学生涯是伴随“课例点评”成长的.我1996年参加工作,“课例点评”也于1996年创设.拜读优秀的教学设计。聆听名家的精辟点评,是我每月的必修课.纵观十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栏目更替,“课例点评”以她特有的魅力独树一帜,成为《中数参》的品牌栏目,她以朴素的课堂教学实际,居高临下的点评理念,为广大一线教师开辟了钻研教材教法的实用园地.但玉不掩瑕,在众多的课例点评中,仍有一些脱离实际,不够完美的课例或点评,我不揣浅陋,分别从课例设计与例后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课例点评”之“美丽错误”,只期望“课例点评”栏目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