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晖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1):148-149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审美心理与一般的心理活动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即都需要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四方面的心理要素参入。因此,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和审美人格四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休闲审美是一种具有解脱性、自由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休闲活动中审美的心理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休闲审美心理准备、休闲审美心理观照和休闲审美心理效应三个阶段.休闲审美心理准备阶段是进入休闲审美状态前的心理预备阶段;主体休闲审美活动之前,有各种各样心理因素影响主体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注意.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主体心理内在机制的活跃,影响休闲活动的积极性与丰富性的形成.休闲审美心理能与构成它的心理因素相契合,完成主体在审美休闲活动中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蔡元培早期对美育从属德育智育等的看法开启了美育比附说的滥觞,一直以来,尽管学人已自觉地纠正此种偏颇,然其社会影响却并未减弱,并导致了当前教育中美育的缺失,引起了受教育者审美心理畸形发展、审美境界不高的后果。因此,针对当前现状,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重建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心理,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美育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更积极,在思想心理上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心理美育是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是通过美与审美的知识传授和广泛的审美实践活动对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形式和美感能力培养所进行的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施行美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究心理美育的特点,遵循心理美育的规律,大力发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使学生乐于接受美的陶冶,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在趣味中感受关,在知识理论中鉴赏美,在个体赏析中创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美育的目的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将对美育的实质与意义作一定阐述,并结合教学实际重点论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途径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译者的心理活动的研究。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涉及到译者的语言心理、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要对译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必须借助于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理论。本文旨在构建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认为翻译心理学应从语言心理、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对译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美育的目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加强美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感情心理结构,使他们的感情心理结构、智力结构、道德结构和身体素质结构同步发展,从而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良好的契机。总之,美育是一种个性教育,既受审美规律的制约,又受教育规律的制约,是动态的审美理论系统与动态的审美教育系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李玉 《中国教师》2010,(8):10-13
<正>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属于情感教育,即通过语文审美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建立并完善审美心理结构。而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最终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创造力。一、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个判断比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美育的本质,并符合美育发展史的  相似文献   

11.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研究审美经验是必要的,而研究审美经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对审美心理要素的描述,也就是人们常常论及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幼儿园新课程改革对儿童学前阶段学习明确的要求。文章综合运用儿童音乐教育、美育、发展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展开研究,初步形成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着重考察三个问题:学前儿童审美音乐的类型、学前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准备和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获得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审美心理是美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美育中,它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对美与丑,对善与恶的判断力,来逐步引导学生人格的完善.本文分析了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学生审美心理的两个特点,最后提出了中学美育中把握学生审美心理以达到人格完善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美育的态度也有积极的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美教育获得了全方位的推进,也不等于现今实施美育已很顺利。事实上,很多时候,美育实践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和阻碍;很多地方,美育依旧难以拥有一席之地。因此,要全面实施美育,还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美育,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加强指导,利用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抓住楔机,整合资源,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李德明 《现代语文》2006,(8):105-106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我们知道,美育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点燃人的理想之光;美育可以锻炼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青少年发展智力;美育可以使人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唐宋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美的矿藏,这为语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在学的历史长河中领略美的情趣、感知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艺术欣赏是勾通人与世界审美联系的一种深刻的审美创造活动,但它与艺术创作通过客观外化的构形活动进行创造不同,而是通过欣赏者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功进行和完成的。本文认为,升华意识是艺术欣赏中审美心理活动的核心,这种升华活动是在主体的两个心理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第一是浅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心境化、审美具体化、审美反思化三个梯级;第二是深层心理层面的升华,依次表现为审美个体化、审美群体化、审美整体化三个梯级。  相似文献   

18.
审美欣赏和语文教学的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审美欣赏和语文教学都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其次,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也具有共同特点。“审美欣赏包括两个层次的心理特征:一是表层次的,属于表现形式,是审美主体直接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二是深层次的,属于内在心理结构,是当审美活动深入进行时,在欣赏者内心所产生的一些复杂关系和矛盾。”(引自《美学原理》)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的心理活动也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产生一个个表层次的感性认识。二是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析课文,并通过教师通俗易懂的分析或生动形象的描绘及学生自己的想像、联想而上升到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实施美育,数学教师必须懂得美学,提高审美素质,包括: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主体,在美育中承担着更多、更直接的责任。作为音乐教育的执行者,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审美取向,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本文从人的审美认知结构入手,论述音乐教师应从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文化底蕴等几方面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