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纪录片界有一本经典学术著作——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主笔并主编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尽管距它的出版已有五个年头,但今天在电视领域中,它仍是一本畅销书籍。 这本书立足于“纪实”二字,区分了纪录片与艺术片、专题片的区别,系统提出了纪录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长篇纪录的电视节目。它要求制作者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以采访摄影为基本手段。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电视特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对电视纪录片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结构的处理,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拍摄的《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众手编织的花环》以及曾引起很大反响的大型电视连续片《话说长江》、《丝绸之路》,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在我国确立了第一传媒的地位,电视纪录片数量日益增多。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纪录片,如风光文化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等;政治人物传记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着强烈政论色彩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祖国不会忘记》.《中华之剑》.《中  相似文献   

5.
赵庆年 《视听》2016,(11):72-73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渐渐地热了起来,它们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内容上选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纪实拍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开办不到一年的《焦点访谈》,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争相收看的名牌节目。而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编辑室近年的力作《十字街头》、《德兴坊》、《十五岁的初中生》、《茅岩河的船夫》等优秀纪录片,也以其特有的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风靡我国,乃至走向世界。 对“电视纪录片”,湖北辞书出版社《电视辞典》作如下解释:“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的纪录的电视新闻节目。包括特写片、概述片、专访片、音乐片、风光片、集锦片以及其它知识性、服务性的纪录片等。它比一般的电视新闻更详尽、深刻、完整,除具有新闻性外,还有文献性、艺术性、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它同样要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以采访摄像为基本手段,直接拍摄、  相似文献   

7.
杨静 《今传媒》2015,(1):98-99
纪录片是一种内容追求本真、贴近拍摄对象主体本身的片种,它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并且注重影片的画面质感,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便是《大国崛起》产生的背景,而《大国崛起》的出现让中国电视纪录片重新受到了关注,在内容方面另辟蹊径,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特点,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8.
2012年的五月,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犹如电视荧幕上的一匹黑马受到中华儿女们的极力热捧,引发了新一轮的观片热潮.这部满怀情感文化底蕴的纪录片不仅向观众介绍了中华的各色美食,更向观众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思想上它都不愧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纪录片.笔者通过分析其内容与形式,来分析其走红的原因,以本土文化为着眼点,从而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作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肖平 《现代传播》2003,(5):73-7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真实是纪录片叙事原则之一。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真实方面来考察《阴阳》和《夏天》两部电视作品。《阴阳》的叙事结构是展示完整的事件和事实 ,《夏天》的叙事结构则是改造并重建材料现场 ,栏目的影响方式是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叙事方式 ;《夏天》叙事结构体现出的是非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而《阴阳》的叙事结构则充分体现了纪录片语言的叙事原则。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两年,我们创作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文献纪录片《俞秀松》,另一部是文化纪录片《周家三兄弟》。《俞秀松》获得了浙江省优秀电视作品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周家三兄弟》浙江省优秀电视一等奖、中国优秀对外电视节目“彩桥奖”一等奖。作为作者,在这两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那便是电视纪录片务必求实、求真。一、求实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是真实地纪录客观的人和事,它主要反映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主流。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就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某个阶层人们生活的缩影。它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3.
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经过2012年的热播得到了国内业界如潮的好评,这在近些年的国内电视界实属少见。作为一档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有市场、受众等外部因素的贡献之外,它在节目制作环节中的选题策划、叙事方法以及影像风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与大胆突破,才是它实至名归的真正原因。本文试图从该纪录片叙事策略与风格特点的层面,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93年出品,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尔后相继推出了《朱德》(1996年出品)、《邓小平》(1997年出品),1998年又将有两部同类作品——碉恩来》、《刘少奇》问世。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范畴而言,此类片种仍算是较为陌生的研究对象。我从1996年开始主持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编导方面的创作工作,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字样可以现出在片名,但不能称为纪录片的一个片种。虽然这些片子里面出现了一些文献材料(如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15.
有 人说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 ,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十二年前 ,当一部完全以纪实手法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一经播出 ,立刻引起广大观众强烈反响。《望长城》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望长城》的总摄影师韩金度曾用4个字作答———“归真返璞”。当《潜伏行动》这部反映武警海南总队击毙武装犯罪团伙头目刘进荣的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 ,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 ,中央电视台竟在20天内连续播了3次。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它的真实。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具有一种多向性、开放性和追求新奇的特点 ,他们更习惯于通过自己的眼睛和…  相似文献   

16.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18.
1985年底,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斯来中国访问,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中国纪录片时,他坦率地说:“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缺陷是‘少个性、少创新,风格雷同’”.事隔十几年,中国电视有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两三年来,电视竞争日益激烈,风格独特、内容鲜明、极具特色的一些好节目、好栏目不断涌现.ITh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生活》栏目,以清新的充满朝气和现代节奏的崭新形态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赢得了一片喝采声。《生活》栏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栏目形态的成功,其栏目形态大致由两部分组成即:栏目外在包装形态与栏目内在…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与制作机制上,而且也表现在记录方式与电视本体意识上。代表着电视纪录片审美意识现代潮流的是纪实主义,它体现于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中,比如:以“CCTV特别节目”形式出现的《望长城》、《广东行》等;四川电视节作品《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上海电视节作品《德兴坊》《十字街头》、《十五岁的中学生》等;以及《走向太阳》、《押运兵》等。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仅选材好,而且拍摄手法新颖,可称得上是编码与解码成功的双赢之作。《大国崛起》的成功说明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正是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使得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