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新华社华盛顿15日消息:在有关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抗议活动后,美国《新闻周刊》在16日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就报道中不确之处表示道歉。《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说,报道中有关美军方调查人员已经证实发生了亵渎《古兰经》事件的内容是不准确的。他说:“我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达我们的同情。”惠特克说,那篇报道的来源是一位“熟悉内情的政府官员”。这位官员称,他在美军方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了这些内容。而在报道出版以后,那位官员又说,他…  相似文献   

2.
原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档案科科长崔新一同志离开我们已半年了,每当我看到报刊对他生前动人事迹的报道和审阅有关他的生平调查报告时,都不禁想起他生前的音容笑貌,都为他的精神和事迹所感动……  相似文献   

3.
“我是教育出身,又做过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报道关心多些,敏感一些,可能看到的问题多些。”当我请滕藤同志谈谈对科技报道的看法时,他一开头就作了这样的声明。滕藤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化工系、工程物理系的教授、副校长。1985年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半年前,他又被调到中宣部,担任了副部长,分管新闻和教育工作。他告诉我,每天要看二三十种报纸,所以只能看第一版,着重看有关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报道,有时,还需对各报的版面、标题进行比较。“那您是否谈谈对科技体制改革报道的看法?”我接过他的话题,向他提出了要求。他说,报道科技体制改革,我不倾向于把一些事情对立起来。比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我们报道的主导方面是科学技术面向  相似文献   

4.
记者部落     
他为新闻而来,一部书,一篇报道诠释着他对新闻的理解;他别新闻而去,留下同人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传媒骄子”刊发追忆傅上伦先生的文章《谢谢你教我们……》  相似文献   

5.
许振超报道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新时期重大人物典型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被中宣部确定为十年一树的重特大典型。而这个典型的最早发掘报道,则源于我们《青岛日报》。我们因此还获得了2003年度第1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重视文化学术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颐园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曾提到过,中国报纸有个好的传统,就是比较重视对文化学术的报道。像过去的京津报纸,就刊登过不少学术方面的文章。他说:“文化学术报道,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报道。它可以沟通文化学术界的情况,扩大读者的眼界,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他曾举例说:“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进展很快,我们如果经常报道国外科学技  相似文献   

7.
《新疆经济报》9月14日头 版头条以特大黑体字作标题,刊登了该报总编辑执笔写的消息《坦诚自信谈新疆》,报道的是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主席阿布热西提等区领导同志接受中央六家新闻单位记者采访的情况。王乐泉对记者谈了六七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就是告诉记者,新疆不是恐怖地区。然后他从刚刚发生的乌市意外爆炸事故谈到新闻工作,他说:我们以前对国内事件向外宣传没有做好,过去对反分裂斗争这一类事件不怎么报道,研究不够,不公开对外报道。我们不报,人家报,新闻接受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问题,等人家报道了,你再通过…  相似文献   

8.
李尚志 《新闻记者》2002,(12):26-26
薄一波同志是位十分亲切、谦和的老人 ,这位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身处高位 ,却不摆架子 ,不打官腔 ,对人总是那么慈善。他在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那些年里 ,也十分关心新闻工作 ,对我们这些做新闻记者的 ,给予了许许多多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他在中顾委和整党指导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副主任 ,是主持这两委日常工作的 ,我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请示 ,而他总是那样亲切地支持我们的工作。有时候 ,我们请示完了有关的报道工作 ,或者审完了新闻稿 ,他还同我们聊一聊。总之 ,我们这些记者都乐于同薄老打交道 ,觉得他…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社会化,就是以社会新闻的形式报道经济新闻,使经济信息社会化,硬新闻软化、通俗化、大众化,有较强的可读性。 新闻心理学告诫我们:人的心理活动往往受制于对他有意义的事物。我们的经济报道要做到社会成员共同感兴趣,使社会各界读者产生共鸣,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就必  相似文献   

10.
靖鸣  刘华 《传媒观察》2003,(5):14-16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要求媒体少报道他自己,要求中央电视台关于他的报道最长不超过5分钟。这让我们看到了会议新闻改革的希望。今年1月30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在同有关新闻单位负责入座谈时提出,领导人一般活动报道只发标题新闻,《福建日报》的会议新闻改革从上头做起,从而使该报的会议报道走向科学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交通安全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当我们迎来“汽车时代”,车祸也像鬼魅一样追随着我们.且不断升级。车在增加,车祸也在增加,媒体的车祸报道也几乎每天可见,但是,车祸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是我们媒体的报道不切实际,还是警示力不够?车祸报道的本意是让人接受教训,但以往的车祸报道,仍有不少仅停留在车祸的现场:一味地放大它的惨烈,惊呼它的不幸,却很少从技术和人的角度去详尽分析车祸的根源,切实地给出一些教训。真正的车祸的教训,并不在车祸现场,而在车祸发生之前。如,酒后驾车引发事故,我们应问,这场酒是怎么喝起来的.他为什么喝了洒还要开车,为什么没有人制止他。甚至还要大胆地坐上他的车?  相似文献   

12.
简讯     
○《纽约时报》九月八日刊登了简·珀莱兹写的题为《波工会将在纽约设办事处进行宣传》的报道。报道中写道:三十五岁的普热塔基维茨说,他们要设立一个新闻办事处,向美国新闻组织提供团结工会的活动情况,由他担任主任。他还说:“我们九月底正式开始办公。我们希望提供一些新的情况。这是我们在国外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美国《每日新闻》八月三日报道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正打算恢复在美国记者出国之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武警吉林森林总队的新闻报道工作有了明显的起色,对部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总队长任志平关心报道工作,千方百计用实际行动推动报道工作带来的显著成效。把报道工作当作“大事”抓任志平常对基层干部说:报道工作是部队建设的“助推器”,我们决不能因为工作有难处,影响报道骨干的写稿积极性。他认为新闻工作要想上台阶,领导机关不仅要给予支持,更要帮助解决困难,这样才能保证报道骨干集中精力采访抓线索,为部队建设擂鼓助威。在他的关心下,总队出台了《新闻报道专项经费实施使用细则》,要求各级把报道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由…  相似文献   

14.
杨尚昆同志是老一辈领导人中比较和气可亲的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负责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活动中,得到了他许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至今想来,对这位过世的老人仍心存感激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尚昆同志由广东回中央工作后,担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那时,每逢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开会完了之后,他总是把我们请到他的办公室或在人民大会堂的一间休息室中,亲自审阅我们的稿件,从不委托他人代劳。每次审稿,他的习惯是要我们把报道的消息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遇到不妥当的地方,他就让我们停下来,与我们一起推敲,包括提法…  相似文献   

15.
我和世灯相识于“文革”后期,那时我在福建日报社当编辑,他在沙县报道组工作。他经常到报社来送稿,一来二往,我们便熟悉了。他在大学里是读生物的,搞新闻报道是改行,但他干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福建目报》曾用整版篇幅发表过他采写的通讯报道,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谦逊热情、勤奋  相似文献   

16.
《专业户赵子乾是怎样被“吃”掉的?》这篇揭露性报道,在去年6月13日的河南日报上刊出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到去年12月被“吃”事件结案,专业户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党在农村中的政策得到了实际的宣传。而这篇报道却是我们顺藤摸瓜摸出来的。去年五月间,听说了赵子乾的遭遇以后。我们立即前往禹县找赵子乾采访。赵子乾个人承包了原刘屯村村办水暖厂后,因为善于经营,经济效益很好。害“红眼病”的村干部们,多次对他进行敲诈勒索,最后迫使他关厂停产;在告状过程中,他又遇到了重重阻力。县委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决定由公、检、法认真调查处理。县法院向我们介绍,他们已判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新闻报道的他者化的反思唤醒了我们的跨文化意识,让我们体验到他者化再现了我们并不完整的自我意识,以及单向度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它试图建构新闻生产的排他性专业权力,赋予记者主体性而远离主体间交往关系,强化新闻的现代性认同力量而忽略文化间的协商关系,推行普遍的新闻道德而消解文化间的伦理对话。这样一来,从修正记者的不完整的自我意识入手,由二元对立的权力关系转向互惠性理解的跨文化关系,就有可能使报道他者由"遮蔽"转向"去蔽",开辟报道他者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埠会员购书,在价格上享有什么优惠?邮费谁负担?他认为这些问题在报道中都语焉不详。于是建议我们,如有可能最好再补充报道一些情况。后来,他自己还特地从美国专业词典上把图书俱乐部标准定义和一般做法翻译了出来,征询我们是否需要?王老诚恳质朴、平和谦逊的态度,不免让人顿生敬佩和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9.
早晨,在新华社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副社长郭超人。这位当年以报道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而为新闻界所熟悉的记者,一听说我们是为搞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项目而来的,便放下了手中的笔。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一边为我们倒茶,一边对我们谈起了他对培养名记者的一些想法。“这个研究项目好”。他首先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高层次新闻人才究竟该怎样培养,新闻界过去一直没有认  相似文献   

20.
赵启正先生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主任,他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在2003年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兹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