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毕东海是河北省颇有产力的青年诗人,近年来在儿童诗的创作方面崭露头角,在爱情诗创作方面,也有不少收获。其爱情诗的意象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尤具艺术特色,可以肯定他是一位有个性有潜力的青年诗人。  相似文献   

2.
儿童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对儿童诗的领悟和创作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过程,儿童诗的学习对儿童精神价值的提升具有作用。教师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表现技巧,让童心飞扬,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儿童诗的代表人物的谭旭东.儿童诗创作.成果丰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他坚持为儿童制造精神养料.坚持儿童本位.坚持“为孩子写诗”.堪称儿童诗艺术的守护者。他的儿童诗擅长以儿童视角描写童心童趣,是真正的儿童的诗。“风格即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他的“才识学气”分不开的.他了解中西文化,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虚心学习前辈成就.甘于奉献.锲而不舍.所有这些都是他儿童艺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儿童诗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儿童诗,从教材现状与教学现状入手,发现目前存在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受以往语文教学观念束缚和对儿童诗特点把握不够等问题。为促进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教学,教师可采取“童诗朗读,丰富情感美;童诗赏析,品味阅读美;童诗仿写,感受幻想美;童诗创作,体验技巧美”等策略,努力打造一个诗意化的儿童诗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5.
近日,宜春市第三小学教师前往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学学习取经,正式拉开了沪赣两地小学联合开展“中国儿童诗手拉手工程”活动的帷幕。为了加强沪赣两地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经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诗》编辑部、宜春市作家协会、袁州区文联牵头组织,宜春市第三小学和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学结为联谊学校,联合开展“中国儿童诗手拉手工程”活动。“中国儿童诗手拉手工程”是中国儿童诗诗教联谊会在全国开展的权威性活动,沪赣两所小学是全国第一批开展此项活动的单位,他们将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儿童诗的阅读、朗诵和创作等诗教活动,并定期…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4):47-48
语言是诗歌的灵魂,在儿童诗言语世界中,其语言不仅承载了儿童诗对童真、童心、童趣的坚守,而且映射了儿童诗教学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儿童诗的创作,可以大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儿童诗语言为跳板,可以为儿童诗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更是引导低年级儿童逐步领略儿童诗的独特魅力,习得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中非常重要的门类。儿童诗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美学意蕴,即儿童诗叠印着儿童与成人双重审美内涵,它是儿童与成人共同放置心灵的“新月之国”。儿童诗的诗美体现在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所产生的新奇、明朗、稚拙、淳朴之美。目前,儿童诗的创作与出版尽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市场需求的原因而显示出某种“没落”,但是,因为人们潜意识中对“诗”的执着与追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诗会在21世纪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儿童诗创作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主要侧重评价的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层面,从而激励每一个学生喜欢创作、积极创作儿童诗。“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儿童诗创作走向多元的互动领域,是儿童诗创作后的延展,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作,在他早期的“喜剧创作时期”的剧作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刻画得丰满生动、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可爱而奇特”的新女性,她们都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女儿,莎翁在她们身上倾注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美、浑然天成的和谐美、爱憎分明的力量美。  相似文献   

10.
梁衡穷数十年的功夫,在散创作理论上提出了“大事、大情、大理”的观念,在散创作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他的创作理论,达到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的散美。  相似文献   

11.
张岱是明朝中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文人之一,其著作《陶庵梦忆》更是散文翘楚,文字清新,内容雅俗并盛。张岱成其文作风格有其工艺审美方面的成因,与他注目和投身世俗生活有关,更是其骨子里一脉相承的江南诗性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张可久的散曲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从中抽绎出湖光山色、水边佳丽、东坡诗兴与林逋梅魂等因素,以此作为切入点恰可观照张可久的心灵指向。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在他有着浓郁少数民族风情和虔诚的宗教意味的文本中,瞬间之美、异端之美和牺牲之美在命定的悲剧中被着力地渲染和推崇,他以其稍纵即逝的瞬间之美抗拒着我们的愚钝警醒着我们的麻木,以其激烈的异端之美拒斥着现世的庸常和污浊,以其激昂的牺牲之美抗拒着时代的冷漠和生存的盲目与苟活。这无疑构成了一种精神召唤,一种文化抵抗,使之成为八九十年代启蒙话语中的一面美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末三国时代名将张飞,屡有传言称其文武双全,书画诗文皆通,甚至其相貌亦属俊秀而非粗犷。上述主张纯属无根之木,于史难稽,相关资料皆伪造于明中晚期以后。“张飞能文说”始作俑者即人称“有明博学第一”之杨慎,初仅欲为猛将添博雅气象。讵料后人持续加油添醋,张飞一变而“工书能画”,再变而“大学问者”,今日更在网络速食文化下被变造成“通诗文之美男子”。凡此皆层累造成,偏离史料所载之张飞形象。  相似文献   

16.
张耒是北宋中、后期颇为重要的一位诗人,在苏、黄巨星陨落之后,发挥了巨大的承传作用。然学界对于张耒的重视程度与其在宋代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相符。张耒研究,经过早期的无人问津,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并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直至进入21世纪,学界在张耒家世、生平,交游,学术、文艺思想,诗歌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然而,目前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远远不够,这一领域仍然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张百熙是晚清第三任管学大臣,也是任职时间最长,建树最多,遭受诽谤与争议最大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他倾其全力恢复和发展京师大学堂,主持制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实施了新学制--癸卵学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仁胜是当代优秀的剧作家,他的剧作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综观他的戏剧作品,很多作品中都有悲剧意识贯串始终。张仁胜的悲剧意识有着当代作家的艺术自觉,在他悲剧作品的艺术建构中,他吸收了中国和西方悲剧的特点,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建构了其独特的悲剧艺术。研究张仁胜悲剧剧本和带有悲剧意识的剧本的艺术建构,就要以悲剧人物、结构、审美乌托邦结尾、崇高美氛围的营造等角度为出发点,探讨其作为一个当代剧作家,对中西悲剧美学融合后的再诠释。从而体悟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19.
刘玉山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5):58-59,64
张嗣昌于雍正十年莅台,三年后离任,他在台湾颇有治绩,但学界目前尚无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文章从处理"大甲西社番乱"善后、教育、行政、经济四个方面,对张嗣昌具体的施政做出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性质.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其理论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在当今后殖民主义视野下审视张承志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他的散文执着地书写人民,展现民间的真善美,解构西方眼中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对抗新殖民主义,批判中国的智识阶层,追求自由、和平与民主.同时,他积极倡导构建文明自身的主体性,探索文明内部的发言方式.这在全球后殖民语境下,是可贵的.只是,在张承志努力追求的路上,有种不被理解的悲哀,因而他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