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裕 《教师》2012,(3):99-99
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必要的地理知识,而且初步认识了人类探索、研究未知世界的方法,增强了能力,  相似文献   

2.
林辉 《山东教育》2005,(3):50-51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的根本就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课题和应用方向。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其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地理教育的内容全面地反映了世界的环境、经济和文化。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的根本就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课题和应用方向。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其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地理教育的内容全面地反映了世界的环境、经济和文化。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进行资源开发、城市建设、河流治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以及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地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1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技术,催生了一门崭新的地理学分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作为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学等学科结合的产物,地理信息科学在20世纪的信息科技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带动着古老的地理学迈入信息时代.地理信息科学大大增强了应用地理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将在21世纪对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做出越来越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田忠 《地理教育》2014,(6):28-30
正地理教科书讲述中国和世界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揭示地理环境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教材。中小学地理教科书由于涉及国家版图等众多敏感信息,是目前惟一需要教育部、外交部和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三方会审的学科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单纯的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地理教研组倡导地理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用实践活动激活地理课堂的"一池春水".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地理教育的许多内容都与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地理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当前地理教育发展改革的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地理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人的意识观念具有行动上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对人的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具有创造性。二战以来 ,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出现许多重大问题 ,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探索新的发展战略 ,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需要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强化地理素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一、人口意识教育21世纪的最大难题是人口膨胀。人口过快…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和人口观;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也是基础。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把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能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问题做出全面分析与整体评价。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而地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须以区域分析能力为基础。凶此,在高校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理是中学各学科中惟一以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核心理念,笔者从以下6个方面简要阐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北校赵霞教师问答: 地理是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地理学科内容涉及的面广,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因此把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作为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智慧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智慧环境与地理课堂教学整合路径、智慧环境与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探索智慧环境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并借此推进地理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九十年代以来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并付诸行动的一种全新发展观,是本世纪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它为解决长期以来危及和困扰世界前程的人口问题、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难题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契机。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地理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使命,这必将对地理教育和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邓皓月  张艳萍 《地理教育》2024,(S1):134-139
<正>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措施中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保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都与地理学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展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地理视角,也能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了解国家建设主体方向,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88):118-119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等问题的重要学科。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常常采取的是灌输式学习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都在被动地学习,根本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构建真正高效的地理课堂,进而为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系统。它突出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因地理学科的独特性,非常适宜在地理教学中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由此从问题情景的创设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入手,实践与探索问题解决教学在地理新课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地理、学好地理成为地理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提高认识.传授学习方法 地理这门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长期以来在同学们心目中有这样一种认识:地理是“小三科”、“副科”,平时学不学都行,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从而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两点做法: 1.向学生阐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地理知识是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的方面,是认识祖国,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环境、资源、人口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需要正视并解决好的问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地理教育也不例外。地理是一门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包括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矿物、生物、土壤、资源和能源、工农业、人口与城市等地理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学科。地理新课程倡导"关注贴近学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若恰当地联系本市、本县甚至本校地理环境举一些生动的例子,适时穿插进行乡土地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